中航南方董事长李宗顺:借装备优势试水沼气市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航南方董事长李宗顺:借装备优势试水沼气市场

2010年11月03日 14: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公司(简称中航南方)是中国最早的几家航空企业之一。作为国内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重型摩托发动机以及第一台燃气轮机的制造商,中航南方以“航空为本,军民融合,衍生发展,开发合作”的发展战略,发挥优势,突出主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军民融合型公司、积极开拓非航空民品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了解到,继摩托车、电动汽车、汽车EPS之后,中航南方目前又瞄准了沼气市场的巨大商机:于2009年成立了从事生态能源系统建设的控股子公司——青岛南方国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青岛南方国能),该公司已在山东即墨市建成一家沼气生产企业。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航南方董事长、总经理李宗顺。

  中国能源报:中航南方为什么看好沼气市场?

  李宗顺: “航空为本,军民融合,衍生发展,开发合作”一直是中航南方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一家以航空发动机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航空技术如果不扩展到民用方面,企业的发展就缺少动力和空间。民用市场是最具活力、最有竞争力的。开拓民用市场,对我们转换经营机制、改变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做产业的同时也有助于国有企业引进适应市场的人才,改革科研生产体制、机制适应市场,从而提升我们适应市场的能力。这些年中航南方在燃气轮机应用于煤矿废气发电、油田注水方面都已形成自有核心技术。

  能源问题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新能源产业中,“气”产业和中航南方技术上是同源的。沼气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如果能工业化生产沼气,大规模应用沼气制热、制冷或发电,这符合国家能源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拓展这项业务的源动力。

  根据中航南方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一,中航南方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具备燃气轮机设计、制造的技术,我们的燃机公司在燃气轮机的成套设备配套方面处国内优势地位。第二,有完整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资质。此外,我们还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 他们热心从事沼气产业。

  中国能源报:公司沼气产业于发展方面的目标是什么?

  李宗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经营模式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目前的沼气应用以农村户用居多,都是独门独户,这种模式无论从管理还是从成本上都不可能大规模发展。设想一下如果将来农村的沼气能够形成区域规模性,甚至实现工业化生产,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我们希望能够发展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技术开发、设备制造、生产运行、管道输送,再加上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循环经济,这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当然这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中国能源报:目前,公司在沼气产业方面有哪些进展?

  李宗顺:2009年,中航南方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生态能源系统建设的控股子公司——青岛南方国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运用中航南方近60年从事航空产业的系统工程优势,将厌氧技术有机融入生态能源系统,与当地的啤酒厂、畜禽养殖厂合作,在山东即墨市建成第一个沼气项目,并实现了沼气生产的工业化。目前青岛南方国能已成为沼气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当然,公司目前仍处于创业阶段,刚开始运转。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即墨这个项目是一个示范项目,当地政府的思维比较超前,同意我们去做,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也正在对其他项目做前期的调研与准备工作,希望能够多设几个点,然后根据效果再推广。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想建一个模块化、可复制的沼气产业模式,以形成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国能源报:您觉得这个目标在实现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李宗顺:目前国家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沼气项目的政策,但在具体层面的操作上应更加明确,比如企业沼气项目补贴、碳交易市场等。其次,要考虑如何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如何将农村沼气的产、供、销统筹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农村的城镇化也应提前规划、统筹设计,与之相适应。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关注这个领域,也希望能够寻求到合作机会,解决农民上楼后能源供应的问题,修管道来解决农民居民集中供气。第三,企业作为一个投资主体,要承担很多风险,国家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或者说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沼气产业的培养方面提供一些强有力的支持。这样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都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再有就是沼气的定价问题,未来沼气和天然气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差?以及沼气如何实现并网?这些都是需要政府解决的具体问题。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