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斯蒂格森:在“绿色竞赛”中寻求利润增长

2010年11月10日 08:5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涌入城市等因素都使世界资源越来越紧张,世界的竞争也将聚集在谁能提供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上。目前‘绿色竞赛’正在进行,一些主导的经济体和政府期待着这场变化。”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斯蒂格森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

  近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010年理事大会在上海市举行,这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年会。年会开始前,斯蒂格森会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围绕年会选址上海的原因、《愿景2050》起草的背景、企业如何抓住“绿色竞赛”这一商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精彩阐述。

  斯蒂格森告诉记者,年会地点是根据其在世界上和商业上的重要性来进行选择的,选址上海是因为惊喜地发现中国政策的发展,正向着循环经济、和谐社会以及被称作“绿色竞赛”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将中国展示给世界,让人们看看中国的发展,促进中国商业组织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来。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会的一个主题就是“绿色竞赛”,可以看到,中国在这场“绿色竞赛”中处于很有利的位置,虽然目前还不是一个领导者,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在未来成为一个领导者的决心。

  斯蒂格森说,目前,欧盟是世界绿色技术出口方面的领导者,份额超过40%。但是如果想在这场“绿色竞赛”中获胜,就必须改变国内市场,必须将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绿色解决方案结合起来。目前欧盟改变的速度还不够快,不足以使其维持其市场份额。但在中国,一系列变革正在进行。

  谈及《愿景2050》报告,斯蒂格森说,从今往后40年,地球人口将增加30%。对于企业而言,喜的是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几十亿个新的消费者,他们需要买房、买车、买电视机。忧的是,日益减少的资源和潜在的气候变化将限制90亿人实现或维持与目前富裕市场的财富相匹配的消费型生活方式。

  正基于此,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9个理事会成员共同制订了一份《愿景2050》报告,展望了在2050年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并勾划出一条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要求我们在治理结构、经济框架、商业和人类的行为方面做出根本的改变。事实证明,这些改变是必要的、可行的,而且可以为那些将可持续性战略融入自身战略的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

  斯蒂格森认为,行业不同,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以汽车企业为例,必须考虑提高燃料效率、提供双燃料动能等,如果不这么做,总有一天会失去消费者;再以电厂为例,在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要求发电行业要有一定比例的风电、太阳能发电,如果想继续在这一行业得到发展,就必须发展相应的技术。“世界是动态发展的,我们就必须要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就必须紧跟世界变化的脚步。”

  对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参与“绿色竞赛”是否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一问题,斯蒂格森说,20年前在一次会议上,我们引入了生态效率的概念,也就是用更少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我们减少污染,提高利用材料、或者运营公司的效率,这些措施同样也会改善利润。污染是一种管理不佳和浪费资源的标志。过去二十年的经验显示,如果你改善了污染状况,你将会改善效率,也会增加利润。

  与此同时,随着资源越来越匮乏,未来世界的发展将要求我们利用资源的效率更高。资源的价格也很可能将不断上涨。在未来,如果想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具有资源利用效率上的竞争力。所以,在可持续发展与利润之间没有冲突,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想要赢得利润的条件之一。

  《愿景2050》报告认为,如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可能带来的商机将非常客观。其中,仅在自然资源、卫生和教育方面与可持续性相关的全球商业机遇就将不断增加,按照2008年固定价格计算,机遇将在2020年带来年均0.5至1.5万亿美元的价值,到2050年,每年的价值将上升到3至10万亿美元,这相当于2050年全球G D P的1.5%至4.5%。

  在谈到“绿色竞赛”中如何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斯蒂格森说,目前这场竞争的裁判是联合国。发展最快的是中国,最坚定要赢的是韩国,科技尤其是能源科技最先进的是日本,刚刚起步的是印度,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创新能力,拥有巨大的潜力,但要想成为强劲的竞争者,就必须积极发展绿色技术,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客观地说,美国虽然是个强劲的对手,但目前发展非常缓慢;而中国发展非常迅速,但在绿色技术方面还没走到前列。我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竞争的倡导者和一个观察者,希望表现最好的国家能胜出。

  □记者 杜跃进 李佳鹏 赵晶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