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柴油荒"实为油企推价?库存去向引发信任危机

2010年11月16日 14:55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隔几年都会告紧一次的柴油,此番站在通胀“搭建”的舞台上,却显得格外惹眼。而星火燎原的“柴油荒”背后,一场下游企业与垄断寡头间的“信任危机”已粉墨登场。

  “你知道现在浙江加一次柴油有多难吗?加油站都把油囤起来了,供应量根本不够。 ”浙江琪琳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楼其进对记者大叹苦经。但他这番“囤油赌涨”的说法,却得到诸多油企众口一词的反驳,拉闸限电、季节性因素等解释层出不穷。昨日,中石油官网上再度挂出“力保柴油供应”的“声明”,半月连发五篇的动作充满极力撇清关系的意味。

  油企回应含糊其词

  事实上,深陷舆论漩涡的中石油和中石化此次确实开足马力以正公众“视听”。在昨日中石油的“声明”中足足提到八条保证柴油供应的措施,并承诺“东南沿海柴油资源投放量11月将比10月有较大幅度增加”。

  而在中石化网站上,前几天发布的“全力增产柴油保障供应”一文也被置顶,称“浙江石油分公司在确保50万吨正常资源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不少于20万吨的资源投放市场”。

  不过,显然这样的频繁表态并不能获得下游企业的全盘认可。 “为什么汽油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短缺?其实是因为柴油更容易保存! ”山东郯城钦丰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殷德峰告诉记者,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公司只能采取“蹭车”手段,将体积大、质量轻的工艺品找一些运输重物的卡车搭运。

  “每次出现油价上调、供应短缺这些敏感问题,企业总是将矛头指向我们。 ”“石化双雄”相关业务负责人也对记者倒苦水,“这既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必然会有的一种误解,也是垄断性行业特别容易引起非议的地方。 ”

  尽管油企满腹“委屈”,有一个事实却无可争辩。记者注意到,每次针对公众的疑问,两大石油巨头的回应总是含糊其辞。 “有一些明显的疑问没有得到两大石油巨头的回应,比如柴油产量前9个月都是增产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缺口,油去了哪里? ”北京大学风险投资研究所研究员马光远如是说。

  亏损减产、拉闸限电说被质疑

  有趣的是,“石化双雄”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似乎在这次事件中全面爆发,同时还扯上了地方炼厂这一中间商。日前,中石油在官网抛出文字直指“地方炼厂亏损减产”是此次柴油荒的推力之一。不过,被认为有几分“趁火打劫”之嫌的地炼涨价却又形成了这种说法内在的逻辑悖论。

  据悉,山东地炼柴油主流成交价格已从10月初6900元/吨,飙升至当前的8300元/吨左右。山东地区地炼厂家批发价格已远远高出最高限价。同时,记者注意到,在各大资讯网站,每日更新的山东地炼报价一栏已成为空白。淄博、东营、潍坊等多家地炼厂直接称“除非成交,否则没价。 ”

  也就是说,油价高企炼厂实际仍有利可图。那么利润摊薄尚且可信,“亏损减产说”要作为“柴油荒”的论据,却似乎难以支撑。同样备受质疑的还有曾被爆炒的“拉闸限电说”。按照中石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的说法,此次“油荒”一半以上因素是拉闸限电。对此,东方油气网副总经理钟健认为,使用柴油发电的多是小型加工厂,不足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1000元/吨的涨幅充满泡沫。

  根据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的计算,拉闸限电省份柴油每月需求平均增加10万吨。而以浙江为例,其在《浙江省成品油油库发展规划2005-2010》中预测称,2010年每月柴油消费量为120万吨左右,因柴油发电带来的增量占消费总量尚不足10%。

  库存到底去向哪里

  由于石油巨头语焉不详的解释缺少十足说服力的证据,愈演愈烈的“柴油荒”究竟缘何而起猜想纷纷。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抛出的观点尤为震撼。他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系统的部分分公司导演了此次“油荒”。按照他的说法,他近日曾与这两家油企下属分公司因油源问题发生过交涉,“分公司油库里其实有油,就是不对外批发。 ”

  而“涨声”一片,石油巨头更难洗嫌疑。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作为国内成品油调价参考的三地国际油价变化率已涨至3.07%,再度直逼4%的发改委调价红线。

  民间的争议还聚焦在 “石化双雄”的降库手段上。根据昨日中石油的“声明”,8月至10月炼厂已持续降库。不过,对于“增加了市场供应量”的说法,却仍然难以服众。海关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1至10月成品油出口量同比增19.8%至2290万吨,其中10月出口量为188万吨。

  有业内人士直陈,今年前8个月柴油产能和销售都出现过剩时,两大集团为了消化库存,完成季度销售任务,拼命加大出口,不断向商务部申请增加成品油出口配额,甚至不惜低价出口。(劳佳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