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宁夏“巧取天上水”解生活和生产之“渴”

2010年12月06日 17:2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年“喊渴”,这种水资源的极度短缺迫使当地不断探索对“大自然的恩赐”——雨水的综合利用,以解决干旱区群众生活和生产难题。

  在占宁夏总面积近75%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13个县(市、区),总人口近300万人,是典型的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综合缺水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降雨。水资源缺乏成为困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雨水资源化对于西部严重缺水地区来说,可以说是为他们蓄积了救命水。

  为解决山区群众人畜饮水困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夏实施了以水窖建设为主的“生命工程”。据自治区水利厅提供的数据,目前宁夏全区共建成雨水收集利用工程52.88万处,其中人畜饮水水窖31.98万眼,目前还有21.69万眼正常使用,集水场6.7万处、1008万平方米,屋檐集雨2.1万处、289万平方米。

  这些工程的建成有效地解决了宁夏中、南部地区44.9万人、21.3万头大牲畜及55万只羊在正常降水量年份的饮水问题。

  一个雨后的下午,记者来到距离“西海固”之“西”的西吉县城约30公里远的西吉县新营乡车路湾村车路湾组陈世耀家,院坝里由于雨水刚刚冲刷过显得格外干净。陈世耀指着院墙旁的一个沉淀池对记者说:“瞧,那里面集的水就是刚下的雨水!”

  据了解,雨水在沉淀池经过短暂沉淀后,由于水压,雨水会顺着地下埋的管道流入到水窖中。经过近一个星期左右的沉淀,农民就可以饮用。

  “今年雨水好,我们家水窖中集了差不多40立方水,如果明年3月前能降雨,用水基本能接上,不用去买水吃。”陈世耀说。

  据车路湾村村支书陈世友介绍,村民如果买水就得去新营乡,1立方水加上水费和运费得30块钱,“吃水赶上吃油了”。

  陈世耀告诉记者,家里的水窖是2008年由全国妇联资助修建的,同时还硬化了100平方米左右的院坝作为集雨场。“以前没有水窖时,每年买水就得花1200多元钱,而家里一年的收入也就1万多块钱,基本存不上钱”。

  此外,水窖水也有助于提高饮用水的卫生水平,有效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由于雨水代替河沟水及浅层地下水,群众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苦咸水和氟砷病的危害。

  在解决群众生活用水的同时,宁夏积极利用水窖发展雨水节灌,目前全区雨水节灌面积达到18.85万亩。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工程师伏海中说,雨水灌溉是一种“补充灌溉”,而不是“充分灌溉”,利用在田间挖建的水窖储存雨水,在干旱且农作物最需要水分时浇水。

  宁夏“聂家河模式”则是“巧取天上水,滋润地下田”的极佳模式。

  2003年以来,西吉县总结以往的经验,在聂家河流域探索出了“坝、窖、池”联动的综合集雨模式:在沟道里大量建设水保塘坝,以山坡为集流场充分收集雨雪水,然后利用高差自流蓄积到大型蓄水池中澄清,接着用水泵加压分流到农家饮水窖和地头的生产窖内,全面提高了用水保证率。

  聂家河村生活着42户农家,他们通过“坝、窖、池”联动收集雨雪水,近年不仅基本稳定解决了饮水问题,还发展水浇地2000多亩,培育果林600余亩。全村农民的人均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县的平均水平。

  尽管宁夏集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一些地区集水场建设仍滞后,户均还达不到一场,每逢大旱年或连年干旱,群众生活用水便陷入困难。

(记者 艾福梅 曹健)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