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唱响碳汇渔业新理念 (2)

2010年12月30日 10:27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发展海水养殖业能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国家发展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海洋获得食物是全球性的需求,世界上有10亿人口的食物来源于海洋,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希望提高海洋食物的生产水平。资料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对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届时将需要增加1000万吨蛋白质供给,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从渔业产业自身来分析,增长的来源主要是:一是淡水养殖,但由于受耕地、水源等因素限制,发展潜力相对较小,难以满足需求;二是海洋捕捞,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正加速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资源衰退迅速。因此,通过近几年来的试验证明,海水养殖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浅海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具有环境友好、效率更高的特性,是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

  试验现场参观后,业内专家对低碳渔业赞不绝口,说它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效益型、节约型和安全型渔业,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效益型渔业,是采用各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安全型渔业,发展以低碳技术为引领的碳汇渔业是我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引领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新浪潮

  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前不久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一次咨询研讨会议上,已把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归到新兴的生物产业中。由此看来,海水养殖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蓝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

  唐启升院士说,海洋渔业碳汇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虽然这些较高营养层次的生物可能同时又是碳源,但它们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在食物链的较低层大量消耗和使用了浮游植物,对它们的捕捞和收获,实质上是从海洋中净移出了相当量的碳。

  近些年,随着海藻营养代谢如碳代谢的深入研究,对大型海藻在浅海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从而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在其初级生产过程中,还需从海水中吸收溶解的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这使得表层水的碱度升高,将进一步降低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分压,从而促进大气二氧化碳向海水中扩散。根据我国近年大型藻类养殖的年产量和藻类体内的碳含量来计算,我国人工养殖的海藻每年大约能从海水中移出40万吨的碳。

  我国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响明显。目前,国内贝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约90%,每年使用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300多万吨。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例如,1999年—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从100万吨增至137万吨,平均12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440万吨二氧化碳,10年合计移出1204万吨碳,相当于移出4415万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算,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义务造林50万多公顷,10年合计义务造林500多万公顷,直接节省国家造林投入近400亿元。陆地上的森林植被,它们对碳循环的影响是短期的,因为树木植被的腐烂分解,碳很快又被释放到大气中了。而沉人海底贝壳中的碳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再回到大气中需要数百万年。即使是收获到陆地上的贝壳,其中的碳经再循环回到大气中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成为较为持久的碳汇,每年约80万吨。因此,我国贝藻养殖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蛋白食品,同时又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很明显,海水养殖是海洋碳汇渔业的主体部分,但是,关于海水养殖业的产业性质,人们常常简单地归之传统产业。如果换个角度,能不能说它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呢?第一,海水养殖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生产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国际渔业生产的方式和结构;第二,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看,到2030年16亿人需求增加1000万吨水产品,海水养殖将是主要的支柱;第三,从产业产出的贡献看,保障食物安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第四,从产业发展的科学内涵看,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突破点。前不久在中国工程院与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一次咨询研讨会议上,已把海水养殖和海洋药物归到新兴的生物产业中。这样看来,海水养殖业有希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的示范。

  唐启升院士对发展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提出建议:一是端正认识,强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为发展绿色的、低碳的新兴产业提供一个示范的实例;二是大力推动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包括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三是尽快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四是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全球的蓝色碳基金,推动我国海洋固碳和碳汇渔业建设。

  向全球吹响渔业低碳技术的号角

  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国家相关部门、单位以及专家们的支持,使得碳汇渔业理念和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日前,“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工程科技论坛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勇气,也展示了我国水产科研界在该前沿领域超前的研究理念和优秀的研究成果,必将对提高渔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国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坛会上,农业部领导对发展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满足当前需求,节约资源、修复环境,推动国家减排目标实现的;又要着眼长远目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在2010年全国渔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使渔业发展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中国水产科学院院长张显良在“渔业低碳技术应用前景评述”中指出,发展渔业低碳技术是现代渔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寻求低碳的平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渔业生产的碳汇作用,为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他说,渔业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很大作用。一方面,我国渔业是以养为主,且贝藻类、滤食性鱼类等养殖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渔业表现出很强的碳汇功能。也就是说,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另一方面,我国渔业作为耗能大户,污染物排放也较为严重。因此,发展低碳渔业的潜力很大。低碳渔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效益型、节约型和安全型渔业,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效益型渔业,是采用各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的安全型渔业,发展低碳渔业是我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唐启升院士说,事实上,世界发达国家也纷纷将战略重点转向海洋,海洋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计划大力发展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深水养殖,以生产更多的海产品;日本的《海洋基本法》指出要“保持日本在水产业上的传统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绿皮书”突出可持续自给的目标。他说,就我国渔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是一个长期、不断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在把握渔业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蒋寒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