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节能灯污染180吨水源 哪里才是平衡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1支节能灯污染180吨水源 哪里才是平衡点?
2010年01月04日 10: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两年,节能照明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迎上“节能减排”的东风后,市场增长依然一路高歌。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而高效照明产品则在省电、降低能耗上有明显的效果。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无法规避的汞污染问题。

  据统计,1支节能灯泡约含汞0.5毫克,若侵入地下,会造成大约180吨水的污染。目前新兴技术最多只能降低每支灯泡中的汞含量,无法彻底解决汞污染问题。而更多的目光则开始聚焦到LED技术和自然光源技术上,作为替代品,他们会是汞污染与低能耗最佳的平衡点吗?

  汞污染难以规避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发展改革委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据有关部门预测,这项计划全部实施后,全国一年可累计节电290亿千瓦时,少排放二氧化碳2900万吨,二氧化硫29万吨。

  效果有目共睹,但是目前节能灯技术所无法规避的汞污染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刘虹曾分析,1支节能灯灯管平均含有0 .5毫克的汞,目前少数名牌产品可以做到0 .25毫克左右,而1毫克的汞浸入地下就会造成大约360吨水的污染。

  这意味着,如果推广1.5亿支节能灯,就等于向全国各地输送出将近7500万毫克汞,理论上可污染270亿吨水资源,而全球便于取用的淡水只有3000亿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环境健康学教授、《环境研究》杂志编辑E llenSilbergeld曾撰文指出,最终,任何灯泡,包括节能荧光灯泡都会破碎或烧坏,“这正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水的一个巨大的汞污染源。此外,从填埋场释放出来的一部分汞会以甲基汞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甲基汞比破碎的灯泡或燃煤电厂直接释放出来的无机汞更容易进入食物链。”

  有效回收处理可降低污染

  节能为了环保,但同时又不利于环保,“鱼与熊掌”之间,何处才是平衡点?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专家及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在国外,美国环保标准最严厉的加利福尼亚州早就通过州议会立法,从2006年起禁止把废旧荧光灯泡当一般垃圾处理。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焕喜将一份名为《关于尽快建立废弃节能灯管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提交给有关部门。提案指出,”目前在节能灯的使用回收过程中尚存在一些有待填补的漏洞,呼吁政府部门尽快完善回收机制,并教育消费者合理使用、放置节能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除此之外,照明设备生产商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12月25日,国内照明龙头企业雷士照明与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签约为广州亚运会灯光照明产品供应商。作为国内节能灯最大的生产商之一,雷士照明总裁吴长江对于节能灯的污染问题直言不讳,“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不断研发,提升技术能力,将产品的汞含量降到最低。”他同时还透露,雷士将启动节能灯回收计划,只要用户有需求,无论什么牌子的节能灯雷士都可以回收。至于回收后如何处理以降低污染,他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答复。

  节能下一站,LED与自然光

  无法完全解决汞污染问题,寻找替代品自然是整个照明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愈发壮大的L E D产业被视作下一个重点。根据数据显示,目前节能灯寿命为2500-5000小时,而作为换代产品的L E D灯可以达到50000-100000小时,其耗电量为白炽灯、霓虹灯的1/10。

  有数据统计,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全国的LED产业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从全国来看,LED产品特别是高亮度的LED产品应用刚刚起步。但由于L E D材料比节能灯更进一步,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专家估计LED市场将全面兴起。

  不过从技术研发到真正商用再到大规模量产,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科学家们预计,我国可望在3-5年内用L E D全面替代目前的节能灯。

  除了LED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也是技术演进的一大方向。早在3年前,麻省理工设计师们就开始用很多方式评估建筑照明设计。这些方式中有两种与阳光有关的日影仪,即自动化发动机型和轻便手动操作型。这两种日影仪可模拟全年或全天不同时段的太阳光照并用摄像头来检测建筑模型中的日光效果,根据这些结果,设计师和建筑师们能更好地判断他们的模型对于阳光穿透力的控制是否合适,以及遮蔽、过滤阳光和阳光强反射的效果如何。

  不过相对于LED,这种更为环保节能的照明方式要真正商用,还要走更长的道路。(本报记者 方南)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