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业前景冷暖不一 新能源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四大行业前景冷暖不一 新能源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2010年01月05日 10: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10年房地产行业处于严厉调控之中,发展前景不具确定性;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延续,预计今年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同比增长11.1%;新能源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发展前景广阔;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度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市场价格将稳步上升。

  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中寻求增长空间

  2010年,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超过20%;受各种因素影响,房价波动加大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建议政府应出台稳健的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2010年房价波动将可能加大

  其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超过20%。2009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但受销售回暖和政策支持等正面因素拉动,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有较大幅度增长,房屋新开工面积负增长情况将有明显改善。首先,房价上涨和销售回升是推动开发投资增加的主要动因。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状况的好转为投资恢复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第三,开发企业资本金比例的下调将降低行业融资门槛,增强开发商的投资能力,促进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第四,有限的库存将鼓励开发商加快投资。第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对相关产业的投资起到刺激作用,必将带动工业用房的投资增长,再加上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预计明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速有望超过20%。

  其二,房价波动的可能性较大。当前,我国房地产销售暴增、房价大幅反弹是货币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明显、政府救市政策的刺激以及2008年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二手房交易营业税减免期限提高及收紧二套房贷款政策,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将受到抑制。因此,目前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的热销局面难以长久维持,在房价大涨的同时,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如果房价反弹幅度超出购房者的心理预期,楼市将进入新一轮调整,市场波动和房价反复的可能性在加大。

  房地产市场存在四大问题

  第一,房价高涨超出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市场持续回升面临考验。在消费需求提振无力情况下,房价逆势上扬将严重挤压居民在汽车、家电等其他方面的消费,抑制实体经济的复苏,导致经济增长的终端引擎难以启动。因此,唯有房价理性回归,才能让“保增长”的政策真正惠及民生,才能发挥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二,流动性过剩下的楼市繁荣恐难持久,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加大。在通胀预期的压力下,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寻求保值增值,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住房价格上涨。随着各地相继收紧二套房贷款政策,信贷收缩的信号正逐渐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市场波动和房价反复的可能性在加大。

  第三,先行指标持续负增长,市场后续供应量不足。作为房地产发展的先行条件,土地购置面积和开发面积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供给量,而这两个指标自去年9月份以来持续负增长。长期来看,这种状况将对未来房地产供给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四,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退出机制不完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廉租房的实物配租比例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运行中仍存在住房保障制度尚未制度化、法律化等问题。

  房地产调控的工作重点和政策建议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回升的关键阶段,政府应出台稳健的政策指导,着重建立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一是适度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在贷款政策上有保有压。对居民自住性购房需求要继续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过度投机炒作造成房地产繁荣假象,有必要采取措施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的增加。

  二是引导开发商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扩大有效供给。为了改善房地产长期供给偏紧的状况,稳定房价,建议采取措施,加大房地产有效供应。一是加大土地的供应力度,确保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的投资规模,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二是充分发挥房地产领域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

  三是择机开征物业税,稳定房价。为了尽可能减低普通消费者的居住支出,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居民的第一套自住房免征物业税或实行极低的税率,对拥有二套以上住房的所有者征收超额累进的物业税。

  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住房保障从“转头补贴”向“人头补贴”转变;加快融资模式多元化步伐,弱化房地产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引导房地产理性开发和消费;建立科学的住房消费模式,提倡“租、购并举”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