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荒与气源拓展现状不符 疑企业因利薄减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气荒与气源拓展现状不符 疑企业因利薄减产
2010年01月14日 11:16 来源:时代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广东油气商会燃气部部长庄荣金看来,这单数百亿美元合约的失效,并不具有外界所赋予的如此之多的想象,虽然截至目前,他并未从他在woodside公司工作的朋友那里获得更详尽的答复。

  不过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合同而已,而导致合同失效的主要原因,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天然气市场因价格的波动而悄然发生的改变。

  尽管,在这场全球天然气价格波动中,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却依然波澜不惊。但庄荣金认为,“这种相对的平静,或许意味着一场大的变革就要来了。”

  天然气进口剧变

  天然气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间并不太长。

  2004年12月l日,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业界说这是我国能源消费进入天然气时代的标志。

  但直到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才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当这一政策出台不足一个月时,中国石油便与澳大利亚的woodside公司签署了价值约450亿澳元(约合404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LNG)的供应协议。

  协议中为中国供气的天然气田,是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Browse项目,但woodside并不是这个项目的唯一主人。在woodside所掌握的50%的股权外,还有壳牌、必和必拓等知名企业。

  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就Browse项目的开发地点达成一致,以致他们预期到2012年才能对这一项目作出“最终的投资决定”,这意味着该公司当初与中石油协议中所约定的2013年供应第一批天然气的计划,基本不可能实现。

  因此,澳洲当地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在2010年1月5日的文章中指出,选址问题成了合约失效的主要原因。woodside内部一位人士向时代周报说:“合同失效,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行为而已。这并不意味着woodside方面会放弃中国市场。”该人士慎重地指出,“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一直都被低估了。”

  不过,庄荣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2007年,也正是中澳签订意向合同的那一年,天然气价格正逐步走高,在2008年涨至22美元/mmbtu(天然气计价单位),但高位的价格并没有延续。金融危机以后,这一价格甚至跌至5美元/mmbtu。

  在天然气业内,已经有人士认为,剧烈的价格波动因素或是合约之所以失效的最大可能。

  据庄荣金分析,“2007年,国际气价都在10美元/mmbtu以上,即使意向合同中的价格低至10美元/mmbtu左右,但2009年底,这一个价格已经跌到了7美元/mmbtu。”

  “与此同时,国际上新的气田在不断地被开发,全球天然气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因此在有更低廉的价格出现时,中石油放弃这一合约无可厚非。”庄荣金说。

  业界也普遍认为,中石油是否仍然愿意以2007年的高位价格购买woodside的液化天然气才是合约最终能否生效的关键。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前所长周大地却向时代周报表示了不同意见,2007年中澳的天然气意向合约不属于约定明确的照付不议合约,而是较笼统的意向性协议,依惯例在大宗商品的意向合约里,并不会谈及价格,“除非当初签订的价格极低,谁会在几年前就能估计到未来的价格呢?所以对这一合约的失效没有必要作太多的猜测。这仅仅是商业行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