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低温 抗寒潮 山西各界全力以赴保电煤(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战低温 抗寒潮 山西各界全力以赴保电煤(3)
2010年01月19日 14:02 来源:山西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太原机务段北区运用一车间担负着整个石太线长、短交路的牵引任务。抢运电煤会战一周以来,该车间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连续作战精神,坚决执行标准化作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全线达速运行,杜绝运缓、途停等影响运输效率的现象发生,全力确保电煤运输任务圆满完成。

  力解燃“煤”之急——太原铁路局多措并举全力突击抢运电煤

  京津唐告急!湖北告急!湖南告急!入冬以来,寒潮、大雾、强降雪等灾害天气频发,尤其是近期出现的极端低温天气,致使各地电煤陡然紧张起来。特别是华北、华东等地直供电厂存煤低于警戒线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危机与困境中,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产煤大省山西,投向了货运大局太原铁路局。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太原铁路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为国为民分忧,充分发挥煤炭大省、煤运大局优势,认真落实铁道部关于突击抢运电煤的部署要求,举全局之力、倡苦干之风,突击抢运20天,确保日运1.37万车电煤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

  长期以来,太原铁路局始终把电煤运输当作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任务来抓,密切关注电煤合同签订进度,凡签订价格合同的,100%保证兑现;对价格有争议的,采取临时合同、第三方签订、先发货后付款等方式,实行优先运输政策,全力确保“五大”电网电煤供应。

  在极端低温天气发生的初期,太原铁路局就按照铁道部的要求,有效发挥大秦、侯月两条煤运通道的优势,迅速行动、一路绿灯,加大了对电煤运输的倾斜力度,实行电煤优先运输政策。太原铁路局主持行政工作的副局长闻清良亲自上车添乘,在电煤运输一线督战。1月1日,闻清良添乘了太原机务段北区运用一车间石太一车队火车司机王明生驾驶的电煤列车,在长达4小时的添乘过程中,详细了解电煤运输情况,协调解决运输中出现的问题。广大铁路职工不畏严寒、昼夜奋战,全力确保电煤运输。

  1月6日,太原铁路局玉门沟车站的装卸工乔德伟整整一夜都在与工友们一起进行装煤工作。清晨,又一列电煤装载完毕发往了山东。但他还不能休息,收拾完装车工具后,仍要随时待命。“要赶在第一时间装载电煤,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1月7日,在太原北站所属的三给站村发煤点,6台装载机和2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装载的是发往山东电网的一列电煤列车,这也是新年第一周他们装的第4列电煤列车了。太原北站副站长蒋智忠介绍说:“太原北站共有22个煤炭装车点,主要发送电煤和焦煤,平时电煤的运量占到47%,而近期的电煤运输已经达到了60%。”

  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进入2010年以来,太原铁路局的电煤日运量保持在了1.17万车的水平上。

  (二)

  为了尽快遏制和扭转电煤供应紧张局面,铁道部党组于1月9日召开了全路突击抢运电煤电视电话会,将全路电煤的日均装车计划由4万车增加到了4.5万车,日均增加5000车。并将其中的2000车增运任务,交给了太原铁路局,使太原铁路局的日均电煤装运量达到了1.37万车,增幅达17.1%,居全路之首。

  按照铁道部的总体部署和统一安排,全路将在1月10日18时至1月30日18时的20天时间内,集中力量、开展攻坚,突击抢运、特别是重点抢运形势最为危急的湖北、湖南、江西及京津唐“三省一区”的电煤。而太原铁路局的增运任务则被全部安排在了华中三省,并要求在确保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电煤增量2000车的基础上,还必须确保京津唐电煤日均装运1800车的任务。

  增量最大,任务最重,太原铁路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把压力当动力,视任务为职责。太原铁路局迅速组成了抢运电煤领导组,提出了确保电煤日均装车1.37万车,确保“三省”电煤增量2000车、确保京津唐电煤日均装运1800车的总体目标。并进一步细化指标、明确责任,分解电煤装车运输任务,做到了区域有目标、站段有责任、班班有任务、人人有压力,形成了全员同心、苦干实干、不辱使命、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确保高质量完成此次突击抢运电煤的任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