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北京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
2010年01月29日 15:14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现有填埋场超负荷运转

  代表调查

  最近这几年,垃圾处理场越来越不受人待见;只要哪儿传出了即将建设垃圾处理场的消息,往往就会受到附近居民的抵制和反对。怎样才能妥善处理好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又能确保垃圾处理场周边的居住环境不会受到困扰?作为著名的垃圾问题专家,市人大代表王维平认为,必须加强对垃圾处理运行工作的监管力度,才能除去眼下的病根儿。

  现状

  垃圾填埋场4年后饱和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大城市来说,解决垃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王维平透露说,尽快建设新的垃圾场就是眼下的一件急事儿。“4年以后,北京的垃圾填埋场就都填满了;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周期通常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如果现在再不赶紧动手,到时候垃圾可就无处可去了。”

  解疑

  北京垃圾场设备很先进

  每当提到垃圾处理场,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污染环境。王维平对此分析说,各种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只能改变污染物的存在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垃圾处理的意义,其实是把垃圾控制在最小的污染范围内。“只要达到国家环境污染控制标准,垃圾处理场就是安全的,就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实质性伤害。”

  很多人都羡慕国外的垃圾处理技术,王维平曾经到多个国家考察过垃圾处理场,“很多国家的垃圾处理场与居民区只有一墙之隔,但是根本闻不到任何异味。”但他认为,其实北京的垃圾处理场的设备很先进,甚至比一些国家的设备条件还要先进,只要按照操作规范运行,垃圾处理场原本不该出现如今的扰民问题。

  根源

  垃圾场操作运行没规矩

  原本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垃圾处理场,有的为何成了污染源?王维平的观点是,操作运行不规范是导致垃圾处理场出现超标污染的主要原因。“比如垃圾填埋场原本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但是目前多数填埋场都没按照规范操作。”

  一些引起居民反感的垃圾处理场还存在超负荷运行的问题。

  王维平举例说,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能力为每天处理1500吨垃圾,但投入运行后每天的实际处理量却达到三四千吨;招致居民不满之后,环卫企业又把部分垃圾转移到阿苏卫填埋场,使得设计能力为2000吨的阿苏卫如今却要应付每天5000吨的垃圾量,结果又引起了这里居民的意见。

  建议

  尽快立法加强监管处罚

  “我国目前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部关于垃圾焚烧的操作运行规范,针对垃圾处理场的监督处罚机制至今也没有建立。”王维平建议北京市率先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有法可依才能确保今后监管到位。”

  令人欣慰的是,制订垃圾处理场操作规范和监督处罚制度的工作,目前已有序展开。北京正在研究落实垃圾处理场的作业规范和相关制度。今后垃圾焚烧厂的环保情况将被实时监测,相关的环保检测数据也有望向公众公布。

  (本报记者 周健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