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求贤若渴" 发展加速需突破人才瓶颈(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新能源行业"求贤若渴" 发展加速需突破人才瓶颈(2)
2010年02月03日 10:20 来源:中国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整体行业发展已趋成熟,但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发展普遍还比较落后。对此,欧国康指出了问题所在:“小企业管理混乱,难以提供员工个人发展平台,对人力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部分大企业距离现代化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组织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

   而与太阳能企业不相上下的风电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目前风电产业的基础研究已完成,最重要是的设备制造与安装。因此,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应用人才,负责开发、制造、安装、调试各类风电设备。

   “风电企业招聘的职位,大多都是技术应用岗位。比如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调试风电设备的;载荷工程师,测试部件强度;另外还有四类不同的机械工程师,分别是技术支持、设计、研发、应届生,都有不同的职责。”浙江一家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求贤若渴”的风电企业在招聘中缘何不那么如意?该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大多数风电技术人员都要到现场去,有些需要随着项目走。几乎所有项目都远离都市,工作环境恶劣吓退了不少人。同时,求职者要具备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组合,能够将机械、水力、计算机、气象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此外,技术人员都要能够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爬上几十米的高空。”

  看来,风电领域缺乏高含金量的专业人才,不完全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更多的是风电企业无一例外都需要选择专业能力强、能适应艰苦环境、充分了解行业的“稀缺人才”。

  科研发展需要加大经费供给

   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人才缺口问题相比,科研经费的欠缺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滞后于产业需求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因为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众多企业的科技研发发展缓慢,造成人才的闲置,与国家的科研实力严重不相匹配。

   对此,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建议,国家应从有形与无形两个方向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在一些大报上多宣传一些能源科研方面的内容,这对能源科研的发展会是很大的推动,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而赵春江所指的“有形”就是国家应该多拨一些经费,让每年从国外回来的、有较好素质的高校研究人员,去做一些关于新能源建设方面的项目。

   “只要国家提供一些经费,可以解决很多亟待研究的问题,比如智能电网、V网系统等。在科研经费上面,国家要有持续性,要确定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每年都应该有计划。政策的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科研发展的持续性是并行的。”

   参照国外,不少国家在能源科研方面都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扶持。美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对铝离子蓄电池的研究都给予了补贴,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日本同样如此,他们对铝离子新产品或者新能源产品的开发都给予研究补贴,并设置专门的服务窗口来受理、批准这些研究项目。

   与快速前进的新能源产业相匹配,国内不少高校近几年都选择通过成立“新能源研究学院”的方式来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上海复旦大学就在2008年10月成立了新能源研究学院,而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中心也在同一时期高调揭牌,苏州大学也将该计划列入日程表。

   “这些院校中不乏在新能源领域已有较长研究历史的,他们集合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研究人才,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均有一定的积累,有些方面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优势和影响。”赵春江表示,“如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石油大学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实验模拟装置。对于承担重大科研和技术开发任务的院校,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

  在与“日本模式”进行仔细对比之后,赵春江强调,国内的新能源科研院所并不少,也都有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对新能源科研有需求的企业也有不少。基于此,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导将双方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研究联合体,这样可以很好地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 (记者海燕)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