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碧海蓝天换遍地黄金 得失谁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用碧海蓝天换遍地黄金 得失谁计?
2010年02月05日 10: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抢救焦点

  治安差、环境乱,令沙尾一度为人诟病;交通便利、物价便宜,又让寻梦者离不开它。一但它换上光鲜的外衣,便宜与便利是否仍在?

  -数字沙尾村

  沙尾位于福田区南部,南邻美丽的深圳湾,同香港新界隔海相望。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现有面积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l80余户,570多人。

  30年前,福田沙尾村还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渔村,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现在,当初的宁静一去不返,这里是贩夫走卒各色人等的聚集地,他们以这里为据点,生活、创业,孕育着各自的深圳梦;以后,这里将与深圳其他繁华闹市区一样,高楼林立,进出的人们衣着光鲜,不复如今的凌乱和无序。

  沙尾改造如何引资?如何定位?如何蜕变?这一切,目前还是问号。沙尾股份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来会发展房地产业,但究竟要打造成哪般模样,还没有具体规划。而现在的沙尾,也是特色不明、面目模糊。

  原住民希望留住美好纯真

  沙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莫氏则是村中大姓。据清道光年间莫氏族人莫之御所修《沥源莫氏族谱》记载,福田区沙尾村莫氏乃唐代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广东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的后裔。莫宣卿原居广东封开,七世孙莫一钜始迁居东莞,成为东莞莫氏一世祖,传至九世祖莫碧州时,因见沙尾土俗醇厚,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东莞迁来沙尾定居,成为沙尾莫氏的开基祖,其子孙世代繁衍,至今已有632年历史。

  莫先生是族员之一,他现住在沙尾附近的全海花园,以出租物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他现在居住在高楼,出行有轿车,衣食住行均无需担忧,家庭美满幸福。但静夜里回想起来,他仍然觉得仿佛缺失了什么。

  他说,他怀念小时候的时光,那个时候,天空不像现在经常灰蒙蒙一片,而是湛蓝湛蓝的;水不是像现在这样混浊,而是清澈见底的;空气不像现在这样污浊,而是清新无比的。

  那个时候,人们的笑声是爽朗的,不像现在这样大家天天都紧绷着一张脸;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轻松而美好,不像现在这样陌生而紧张;那个时候,他一出门,就能遇到一大群知心伙伴,大家都住在一块不大的地方,几分钟就能召集在一起,不用像现在朋友之间分隔得很远,见面前要先打个电话约一下,然后出门、下楼,开车十来甚至几十分钟,到一个很远的地方见个面、聊个天。

  那个时候,不用担心孩子出门后被人拐走,他们可以尽情地在村头大树下、老人慈爱的目光里玩耍。

  那个时候,钱没有这么多,但生活自在快乐,而现在,感觉整个人像被人推着,不由自主地往前走。“静夜里扪心自问,如果要我在现在的日子和从前的日子做一个选择,我还真想不好该选择哪个。如果能两全其美,那该多好。想想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自己竟然还抱着这样天真的幻想……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只是被平时的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繁琐给淹没了。”莫先生说。

  莫先生还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更,沙尾村人也在发生着蜕变。30年以前,沙尾村人是以打鱼为生的,与沙嘴村人出海捕鱼不同,沙尾村人利用海水涨潮与退潮的规律来捕鱼,近海作业;不用像沙嘴人那样跑到远洋。他们等海水退潮后,在岸边的淤泥上插许多竹竿,等到涨潮时,海水把海滩和渔网全部淹没了,鱼群也趁着潮水进入布网区域,退潮时,鱼群与海水一起撤退,但海水从网眼间流走了,鱼儿却被网卡住脱身不得,这时渔民就把船划过去,收回来满舱的鱼儿,再把竹竿插牢,把网布好,等待下一次的涨潮。

  在与天斗、与海斗的过程中,渔民需要互相协助、彼此依靠,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率真热情、乐观勇敢的品质。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需要靠打鱼为生了,转而当起了包租公。莫先生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容易让人形成斤斤计较、事事向钱看的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自然变得淡漠。

  莫先生说,他认为,城中村原住民日益物质化的人格才是最应该被抢救的对象。

  两件宝:莫公祠与点灯礼

  “有什么办法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使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人心不至于被金钱异化,保持原先的本真与美好?”莫先生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此外,沙尾村自己也应该通过一些象征物或仪式,来保留从前的这种美好,唤醒人们心中的本真。

  莫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其一是沙尾村莫氏宗祠———碧州莫公祠,它记录着莫氏族人的来源,时刻在提醒着莫氏族人不要忘本;其二是莫氏点灯礼,这种传统的仪式是族人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方式,已成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莫先生甚至认为,为了培养村民的品质,可以举行一些航海比赛,在与海风、海浪的搏斗中,让人们重拾心中的勇气和智慧。

  经过多年演变,村里面貌早就天翻地覆,但宗祠仍然保留着从前的模样。它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同治时期,虽然在2003年又经历了一次重修,但村民保留了它同治时期的风貌。

  碧州莫公祠平时都是紧锁大门,从铁门外望进去,莫公祠为三间两进一天井,带左右廊庑。据资料记载,莫公祠面阔10.70米,进深17.20米,占地面积184平方米。青砖砌墙,石柱,木梁架,绿琉璃瓦屋面,有木雕、壁画、灰塑。祠堂前堂的石匾、门柱、梁架、驮墩、雕刻,以及祠内石阶级、天井边石等为同治时期重修时的建筑构件,大门前的覆莲花纹石柱础、鼓形石柱础及八角形石柱则是比同治时期更早的嘉庆年间的原物。后堂的抬梁式梁架、木雕梁枋、石柱础等也是同治时期原物。

  碧州莫公祠为深圳比较难得的有确凿纪年的历史建筑,保留了较多的同治时期的建筑构件,其中大门前的覆莲花纹石柱乃嘉庆时期的典型遗物,深圳少见,留下了历代修葺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清代建筑历史和人文历史有一定价值。也是明初以来莫氏家族等外来移民开发福田及沙尾的历史见证。

  而“沙尾村莫氏点灯礼”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沙尾村莫氏一项重要的人生礼俗。家族里所有的男丁出生后,都必须在次年元宵节完成“点灯”礼后,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认,从而被记入《族谱》,成为家族正式成员。现在每年正月十六,仍有部分沙尾原住民在宗祠内进行点灯仪式,莫先生说,这有利于家庭和睦和增强与族人的联系。专家们则认为,这种仪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价值。

  沙尾村也要发展房地产

  现在的沙尾村不只属于500原住民,它还属于4万暂住人口。

  很多人都以厌恶的眼光看待沙尾村,认为它地面太脏、楼房靠得太近、光线不好,街道太乱,人员太杂。然而在他们转身之后,甚至在转身的一刹那,才发现沙尾隐藏在凌乱表象下的平易和包容。他们发现,这个地方虽然脏,但他们在这里至少能找到一栖身之地;虽然差,但至少用很少钱就填得饱肚子;虽然乱,但闹哄哄一片中,也让他们感动轻松随意。的确,虽然东西差不多,但同样的房子、食物,沙尾至少比其他地方便宜一半。

  这里的“低门槛”和包容让很多人把这里当成实现深圳梦的据点。外面的世界是属于那些功成名就者的,而这里,才是这些梦想者起航的地方和休憩的港湾。

  1月27日中午,沙尾村小食街,30来岁的张先生在自己的沙县小吃店里忙碌,他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八年了。他的梦想是在附近买一套房,让一家人安居下来。然而高昂的房价让他的梦想一直停留在梦想阶段。

  20岁的小张与同事在沙尾村里租了一间房,月租450元。他在沙尾工业区里上班。平时喜欢玩吉他,曾经梦想过去酒吧等娱乐场所演出,但最终作罢。但他心中仍有一个深圳梦,他希望能在深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两人能安安乐乐地生活下去,“我不奢望能有很多钱,钱能实现很多东西,但它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我希望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支撑我与爱人一起幸福地在这里生活下去。”

  然而沙尾的重新规划已经在考虑之中,沙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正在寻找开发商合作开发沙尾村,目标是发展房地产,是建写字楼还是公寓住宅,暂时未定,但其中一个目标,是彻底改变沙尾脏乱差的现状。以后,沙尾也将是高楼林立、光鲜照人。

  届时,沙尾村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宽容地接收各种各样的寻梦者?

  人生因为有梦想,而变得充满希望,城市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梦想者,而变得多姿多彩、活力无限,世界因为有梦想,才能不断发展前进。如果这个城市能包容梦想,能让那些为梦想付出过努力的人,收获属于他们的回报,城市才是一个可爱的城市,值得我们为它付出的城市。

  很多居住在沙尾的人都在祈祷:希望有一天,沙尾发展起来后,仍像从前一样平易近人。

  -专家视线

  改造沙尾要找准卖点

  金心异 著名网络评论员

  深圳城中村,如果它有改造价值的话,就一定能改造,所谓的价值就是市场需要,有市场需要,就有地产商愿意出钱,就会来改造。如果没有市场需要,那就只能维持现状,最多是配套设施做得好一点,公共服务周到一点。对沙尾村也是一样。要吸引地产商来投资,就必须找到它的市场需求点。在改造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渔歌唱晚”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后工业化时代的欧洲才可能做到,因为它已经不追求高增长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