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村”背后是煤矿管理的荒芜生态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记者村”背后是煤矿管理的荒芜生态
2010年03月23日 15:45 来源:燕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记者”,在山西省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用煤矿诈钱。(3月22日《重庆晚报》)

  “记者村”的出现,可以说是前几年假记者在矿难多发地泛滥现象的升级。如果说,假记者的泛滥,更多考验的是记者证件管理制度是否足够严谨的话,那么,“记者村”的出现,则向我们袒露了非法采矿聚集地煤矿管理的荒芜生态。当地“记者村”背后,依然是非法采矿的产业化链条:当地黑矿密集,“违法生产”肯定是不争的事实——假记者们伺机而发,向基层政府官员施压——为确保“丑闻”不被爆出,基层政府严令黑矿不惜一切代价摆平事件——黑矿“拿财消灾”。

  而对于当地那些对官场和民间生态熟门熟路的矿主们来说,他们未必不知道这些假记者的身份背景,未必不知道其中的猫腻。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记者村”和黑矿相互依存,形成一种共生局面,其实有更深的原因。对于黑矿矿主们来说,假记者们偶尔到来的敲诈,与他们的收益相比,当属九牛一毛;同时,对于当地基层政府而言,黑矿存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肯定会远好于将它们全部关闭;更为重要的是,“记者村”和黑矿间相对“默契”的存在,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保护当地黑矿长期生存的作用。

  但是,经济发展从来都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民生账;而且,生产安全保障不到位的黑矿,多又是安全事故多发的地方。各地的煤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考验煤改成效如何,一个也许有些“不负责任”的指标,就是不妨参考一下“记者村”以及假记者消失的程度。因为说到底,“记者村”的出现,是山西忻州和其他地区煤矿管理荒芜生态的真实反映。打击“记者村”事小,逐步将各地陷于荒芜管理的煤矿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才是大事。(李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