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水”兴叹源自水利设施落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望“水”兴叹源自水利设施落后
2010年04月06日 08:50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说云南在此次旱灾中最担心的是水源枯竭,无水可用,那么,在有着“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本报记者看到的则是,一些地方在大旱之时仍有很好的水源点,但却由于道路崎岖运输不便而较难利用。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里长年因资金瓶颈而无力修建水库和输水设施,导致大旱之时,众多的山区群众和万亩田地只好望“水”兴叹。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的敬南镇和猪场坪乡,本报记者看到一辆辆送水车在崎岖蜿蜒的盘山路上行驶,要走很远的路为当地群众运送每日必需的饮用水。这里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本报记者看到,山坡上石漠化情况严重,瘠薄的土层难以留住降水,加之石灰岩极易渗水,所以在遭遇了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后,山坡上成片的灌木因旱枯死,山坡上的“石旮旯”地更是颗粒无收。就连平时最好的小坝子里的田地,也因为缺水,农作物长得格外“迷你”。

  黔西南州水利局局长刘光学指着路边的蚕豆地告诉记者:“在平时,蚕豆能长到一米高,但现在因旱只有30~40公分高,而且根本没有结豆。”油菜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大概只有1/4的收成。”

  汽车在盘山路上转过一圈又一圈后,停了下来。“走,带你看看经历了235天无有效降水之后,仍有泉水涌出的小龙潭。”刘光学说。

  沿着农家小路向山坡上走去,随着刘光学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沟底有几十公分高的泉水呈柱状向外涌出。据刘光学介绍,这是前几年地勘队来此勘察地下水时打下的,“当时没打多深就喷出了泉水,现在因为大旱,喷出的水柱已经低了很多。”

  继续向上走,在一个小土坝上,一大片绿油油、长势良好的麦田映入记者眼帘。再往里走,一泓碧绿色的水潭静静地倚在山根底下,潭水深不可测,水潭周围植被丰美,不时传来清脆的蛙声。

  “这就是小龙潭。”刘光学说,即使遭遇了大旱,这里仍有深不见底的潭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黔西南州经济欠发达,所以虽然早在1998年就有在小龙潭修建水库的想法,但直到2006年才正式开始筹备这件事。“小龙潭水利工程于2009年3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省水利厅。按照专家审查意见,在当年5月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并于当年的6月2日报送到省水利厅规计处,待审查。”刘光学说。

  据介绍,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枢纽工程建设混凝土面板坝、岸边溢洪道、放空隧洞和灌溉放水管;灌区工程建设总干渠4526米,北干渠10013米,南干渠16694米及相应的渠系建筑物,设计总投资16772万元。

  “小龙潭这里有修建水库的条件,这里的水质非常好,当地人都是直接饮用。小龙潭水利工程主要解决的是兴义市敬南镇和猪场坪乡4.1万亩耕地的灌溉,以及灌区内3.37万人、1.2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刘光学告诉本报记者,小龙潭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雨面积有35.9平方公里,其中地表集水面积6.31平方公里,地下集水面积29.59平方公里,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多年平均来水量2580万立方米,平均年供水量达1611万立方米。

  “如果水库能建起来,通过输水管道,水库里的水可以使附近30~5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群众受益。”刘光学对本报记者说。(记者 张粼粼)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