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新政出台 节能减排市场增长加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合同能源管理新政出台 节能减排市场增长加速
2010年04月07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发布。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对“政策缺失”的弥补将解决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诸多难题,节能减排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弥补政策缺失

  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开始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被引入中国。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

  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用能单位不仅不需要投入和承担风险,而且在合同期内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节能收益,合同实施结束后,则独享全部节能收益。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由2008年底的6.5万人增加到11.3万人,增幅达74%。

  虽然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较快,但由于融资困难、税负过重、扶持政策不到位等原因,产业规模还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

  此次,《意见》提出,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此外,还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会计处理制度,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等。

  “意见出来之后,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以前政策缺失造成的问题,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意见》起草人之一、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王树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过去依靠了很多行政力量节能减排,虽然比较有效,但是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将有助于调动市场力量参与节能减排。

  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企业在节能量上的冲突是备受关注的地方。

  冯飞建议,不断完善评估办法,采取第三方评估制度。

  “一方面,加强权威检测机构的组织力度,以期在矛盾发生时,可以发挥仲裁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信誉环境,把合同能源管理的协议纳入征信系统,并由政府提供给金融系统。”王树茂说。

  节能减排市场将加速增长

  由于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大多是发展中的企业,为了适应需求,虽然产能增长很快,能源效率则比较低。

  据冯飞介绍,以单位产品能耗比较,中国8个主要耗能产业的16个重要产品跟国际上的差距,2000年是40%左右,2007年下降到20%左右,目前还在进一步缩小。“能效水平提高幅度比较快,不过差距依然比较明显。”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节能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中国的节能服务产业和国外有很大区别。”王树茂介绍,国外的节能服务公司主要针对公共机构领域,如政府大厦等,而中国则重点在工业领域如工业、交通、建筑等。此外,国外在减排中,主要依靠对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投入。

  “风能发出一度电需要七八毛,国家有补贴时才能卖到网上去。可再生能源项目在现有技术下是赔钱的,在低水平下去大量发展,是不明智的。中国也应该发展可再生能源,但重点应该是提升技术,为产业化做准备。”王树茂说。

  在他看来,可再生能源虽然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途径,而中国应该优先搞能效项目。“在中国通过节能服务公司搞节能,既能够节能减排,还能够增加GDP,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据王树茂介绍,现在中国国内节能服务企业几乎都有静态投资回收期是1到5年的项目。即使静态回收期是5年的项目,企业的内部收益率也是15%左右。而实际上,大量的项目都可以在1到2年回收成本。

  “2009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是450亿元,2011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按照王树茂的测算,1万元投资形成年节能能力大概是5吨标准煤,1000亿元将形成每年5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不仅如此,通过风电减排,每减排1吨二氧化碳,需要赔进入240元;而通过中国目前的能效项目,扣除成本、投资、运行费等后,减排1吨二氧化碳的净效益大约是430元。“合同能源管理的投资达到1000亿元,如果换算成GDP,就是增加500亿元。”(记者 郭锦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