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碳税热身 自发“碳约束”钟声敲响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为碳税热身 自发“碳约束”钟声敲响 (2)
2010年05月11日 08:5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事实上,沃尔玛实施绿色供应链也是看重了这一模式“有利可图”。沃尔玛希望到2012年底200家供应商实现20%的节能目标,据测算,届时绿色供应链将为沃尔玛节约供应链运营成本34亿美元。

  根据耐克做的碳监测,他们发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原材料的碳排放实际上占了总排放的46%,生产废料的碳排放占了13%,这两者的排放达59%,占了产品排放的一半多,原本认为排放比较高的生产过程排放反而只有26%。

  据了解,国际机构投资者认为,企业管理者关注气候变化和自身的碳排放情况能够提前应对气候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能够从中发现新的业务,进行产品和市场创新。郭沛源举例说,有的汽车和房产商声称自己的产品是低碳汽车、低碳地产,而这些产品要用到钢材,如果钢厂能够说明自己的钢材产品能耗是低的,就可以作为一个卖点。

  当然也有在“碳信息”上吃过苦头的公司。据报道,最近几年,苹果公司在许多环保组织的“绿色”排名中表现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声誉。为此,苹果公司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开始在公司网站上公布其碳排放的有关信息。

  从“绿色供应链”到“碳税”

  郭沛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产品如果号称自己的产品是低碳产品,那么该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应该是低碳的,这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上游原材料本身和生产加工的过程。

  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李玲表示,沃尔玛是绿色供应链上核心的枢纽,但其可控范围仅占供应链节能目标的8%,其他的90%多来自上游供应商。为此,沃尔玛从2008年起正式实施绿色供应链,凡是进入该供应链的任何供应商必须提供环保性能达标的产品。2009年,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进入中国,与1万多家中国供应商开始执行新的供货协议。

  “沃尔玛对供应商提出新的要求后,我们开始关注商品生产的能耗、碳排放等指标。来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希望多了解一些碳排放方面的信息。”在某低碳会议上,一家为沃尔玛供货的服装生产商销售经理表示。

  据了解,沃尔玛新供应商协议首先在出口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供应商中实行,首批实施的行业为服装,之后将推广到家居用品、玩具及所有商品领域,并会推广到全球向美、英、加3国出口的供应商。据悉,截至2009年底,已有2268家卖售商和117种产品正式加入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

  对于沃尔玛的供应商来说,这无疑是挑战。一些供应商坦言从来未曾关注过自身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情况。而从现在到未来,市场中自发的“碳约束”将越来越多,下游生产企业正在以各种方式倒逼上游“低碳”。除沃尔玛外,戴尔、联想、李宁、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据媒体报道,在美国、英国等一些环保发达国家的部分产品上已经出现了“碳标签”,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所消费的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如果说一些跨国企业对自身“碳信息”的关注是因为这关乎其“名声”,而对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重视碳排放最大的动力则在于碳金融带来的“真金白银”的效益,以及提前应对未来可能实施的碳税。

  陈颖在中国的CDP项目中发现,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碳排放,这些公司由于自身能耗较高,往往积极关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资金的机会。

  据龙源电力(0916.HK)总经理谢长军透露,龙源电力去年的CDM收入将近2亿元,今年的收入可能达到4亿元,CDM为公司税前净利润的贡献为10.9%。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则表示,尽管CDM提供的资金对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只是一个很小的补充,但却起到了杠杆的作用,使得这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高增长。

  而对于未来可能征收的碳税,大部分高耗能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4月份的“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透露,碳税的研究工作已经做完,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碳税还没有提上日程,但他同时认为“绿色供应链”等基于市场逐步形成的“碳约束”是合理的。也有专家表示,政府迟迟不出台碳税是担心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如果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市场自发的约束,并在压力下实现减排,那么未来碳税出台的影响就会最小化。(李阳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