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融资是鼓励民营进入油气领域的关键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专家:融资是鼓励民营进入油气领域的关键
2010年05月25日 08: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针对“新36条”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油气领域,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和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上述专家认为,在油气等传统垄断行业中,需要政策对民营资本融资进行支持,并给予合理的回报,才能调动起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否则“新36条”鼓励民营进入油气领域仍将是一扇“玻璃门”。

  象征意义更大

  记者:我国民营企业进入油气领域的现状怎样?未来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开拓?

  董秀成:民营企业进入油气领域已经不是“现在时”而是“过去时”。这个领域的上、中、下游都已经有了民营企业。上游主要是勘探和开发,勘探现在基本上是空白,除了三大石油公司就是外资;开发有少数民营企业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介入。中游主要是管道,大的长输管道基本上没有民营介入,但介入城市管网的民营企业比较多。下游的炼油行业民营有一部分,特别是地方炼油企业中,好多都是股份制的,但大炼油基本上没有。流通环节的民营介入程度是最大的,包括加油站、仓储和批发。

  下一步,民营企业可能更多介入的是储备。民营企业有好多库存设施,搞商业储备占优势,国家储备也可能拿出一部分让民营参与。另外对民营企业比较重要的是进出口。随着外贸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在贸易上的参与程度也会更深。

  林伯强:对民营来说最重要的是进口油的问题,进口油可以直接炼化,而不是必须交给中石油中石化。因此,政府最难放开的也就是这个领域,而上游勘探开采领域给不给民营没有多大区别。石油开采跟煤炭开采不一样,石油开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回报通常是远期的,投入大,风险大,而且国内比较容易开采的地方都已经分给了大石油集团,民营不具备资本也不具备能力,即使对民营开放意义也不大。

  记者:此次出台的“新36条”明确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这一政策能否成为民营资本进入油气领域的“通行证”?

  林伯强:此次政策虽然表明了民营企业可以做哪些事情,但实际上民营资本还是没有办法跟三大集团竞争。政府的表态跟目前民间对“国进民退”的看法有关,是重申政府的立场,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董秀成:“新36条”可以说是对原有政策的强化,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表明我国不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但石油天然气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投资领域,需要有巨额资金做支撑和强大的抗击风险能力,民营企业因资金不足和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确实难以迅速“插足”。

  融资等关键问题待解

  记者:民营企业进入油气领域的瓶颈何在?

  林伯强:目前的价格机制和融资等方面对民营来说都有限制。例如电力,发电侧实际上早就对民营开放,而民营资本一直不敢进去。石油方面也是如此。一些领域虽然说是开放的,但没有实际意义,除了开放还必须确保收益。而能源价格是国家控制的,收益就很难确保。国有大集团亏得起,民营企业不一定亏得起。另外是融资问题,做项目必然涉及到资金,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很放心,但贷给民营企业就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只要面临着价格和融资者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基本上决定了民营企业无法做。

  董秀成:影响民企进入石油天然气上游和中游领域的并不是国家政策和法规,而是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障碍。油气勘探开发需要数以百亿至千亿元的投入,民营企业难以支撑。国家对于建设大炼油厂的要求是1000万吨加工能力,而这一投资规模要达到三到五百亿元。

  记者: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实实在在地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油气领域?

  林伯强:只是表明立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民营企业与国有竞争,在资金、回报方面国有都没有优势。如果具体的政策没有跟上,那么“新36条”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就是“玻璃门”。

  比如说,进口能否对民营进一步放开最关键。加油站都能建,炼油厂也能建,但最关键是民营是跟中石油中石化绑在一起的。如果买来的油不用交给中石油中石化,可以自己炼油,自己卖,进口油的配额逐步增多,就能避开中石油中石化一体化的问题,不用受中石油中石化的控制。此外是融资,政府愿不愿意帮助民营进行大项目的融资。

  最后是保证回报。对于一时见不到回报的项目国有企业仍然敢做,因为国企有社会责任,但民营就不敢投资。因此在价格方面应有相对的确定性,比如做煤层气管道,通常是供地方用气的,地方政府能否给一个确定的收益,保证合理的盈利,就是可以讨论的。

  董秀成:预计在落实“新36条”时,进口原油须交两大集团的政策会首当其冲地有所调整。过去规定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将进口原油和炼厂衔接,当时大炼厂只有两大集团。现在这个政策没有取消,就可能导致大集团不接收民营企业的进口油。现在炼油企业已经比较多元化,如果这个政策延续就会带来更大不公平性。(记者 李阳丹)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