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连汉墓博物馆 “汉风古韵”揭秘汉代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走进大连汉墓博物馆 “汉风古韵”揭秘汉代文化

2010年10月26日 17:10 来源:大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第一批观众,记者昨日(25日)走进大连汉墓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到汉代文化的精髓。两汉时期,大连地区属辽东郡的沓氏县和汶县,在汉政权的集中统治下,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近300件文物集中亮相

  说到宝贝,老百姓首先会想到“秦砖汉瓦”。走进大连汉墓博物馆,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图案丰富的汉砖。有羊鱼合并代表吉祥的图案,也有刻着螃蟹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图案。浏览了精美的建筑材料后,观众会看到各种陶器。陶仓、陶屋、陶楼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征,而陶罐、陶鼎、陶壶、陶灶等器物则让人们了解汉代人的生活面貌。铜器也是陈列文物内容,大小不一的铜镜、铜印、铜鼎等造型独特、工艺精美。

  很多文物都是难得一见。铜“承旋”是一套两件的青铜器皿,在汉代为宴饮之用。下面是三足青铜浅盘,三足的形状为熊面人形,上面则为铜尊。这种铜盘加铜尊的形制在我国有些墓葬中、在汉代石刻及画像中都曾经看到过。这是正式宴会的器皿,非寻常百姓所能拥有。“龟钮”是一件大约仅为青年女性小拇指肚大的铜印,做工精巧,上面的小龟昂着头,神态可掬。底面的印文经考证是“绵鸿”二字,为阴文篆书。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是汉代时官员用在所写书简的封口上的,主人用泥在书简的接缝处封口,趁泥未干时将此印盖上,于是成为封缄。玉剑璏(音同“卫”)是汉人的一种佩剑装饰,整体为玉石打造,中间有穿孔,类似现代的腰带扣。玉石造型生动,石面光泽依旧。市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文物都应当是贵族的用品。由此推断,当年营城子一带可能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大连汉墓博物馆从3000多件出土文物中精选出近300件,集中展示了汉代的人文风貌。

  墓葬遗址原样展示

  我市是辽南汉代遗迹分布最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地区,大连汉墓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汉代墓葬群遗址博物馆,将让观众近距离观赏到各类汉墓遗址。

  博物馆中心地带为贝砖木椁墓,该墓葬于1999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长宽均为5米,为夫妻合葬墓,出土大量陶器和铜器,达30多件。这是迄今为止营城子地区发现的最大的贝砖木椁墓。

  除这一处墓葬遗址外,在汉墓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还陆续发掘了4座墓葬,其中两座位于博物馆建筑周围,可供观众参观。在博物馆内,贝墓、贝砖墓、壁画墓等墓葬模型展示了汉代墓葬形制。

  金质“十龙带扣”露真容

  早于2004年在营城子地区汉墓出土的金质“十龙带扣”,工艺精湛,堪称汉代金器精品,为国内罕见。这件文物在大连汉墓博物馆进行了重点陈列。金质“十龙带扣”在刚出土时就熠熠发光,至今仍色彩饱满。带扣10余平方厘米,全部由纯金打造。带扣表面饰一巨龙揽九子,似腾飞于云层之中,龙之脊背及周边等处,分别镶嵌有细小如粟的金珠和水滴形绿松石,从而体现了我国汉代时期无与伦比的金器制作工艺水平。“带扣”是古人腰带上的锁扣,在此之前,我国现存的金质“带扣”仅有两只,一只为乐浪古墓出土,另一只发现于新疆博格达沁古城址。

  大连汉墓博物馆今后将免费开放,在目前试运行阶段,观众需预约参观。(李天然)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