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中山渡头村近300栋清民建筑保存尚好亟待规划保护

2010年11月04日 12:4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镶在西式洋房上的金箔金光夺目,时隔近百年之后,这些古老的建筑仍旧光彩照人。据不完全统计,南区渡头村有将近300间这样的古旧建筑,集中在该村的旧区,成为中山市规模较大的历史建筑群落,成为展示当时中山人文生活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南区是中山最典型的侨乡之一。南区户籍人口2.15万人,而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近4万人。当万科、永安、雅居乐等高端社区日渐成为南区最为显著的城市风景线之时,这些华侨所留下的祖居,则一如既往地隐匿在繁华喧闹的工业园区之中,为规划版图所跳过,也为村志历史所标识。

  因华侨反对 清民建筑得以保留

  目前,南区旧民居多以清民建筑为主,可分为两种类别:一是具有政策保护标识的“历史文化街区”,分布于沙涌村,范围达15.97公顷;二是散落在包括渡头、恒美、竹秀园等10个社区内的普通旧民居,以“小聚集,大分散”的形式夹杂在各村落中。

  渡头村是知名侨乡。如今,该村的华侨近7000人,人数是本地居民的两倍。在清民时期,由本地居民、归国华侨建设的旧民居,几乎完整地保留至今。据介绍,该村的古旧建筑主要包括传统的“竹节屋”(100余座)、华侨筹建的“西式洋楼”(60—70座)、中西风格融合的“趟栊缩回屋”(30—40座)为主,还有两处碉楼,均集中在村西的“旧区”。

  据村民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建设正掀起热潮之时,渡头在对面的农田区兴建了新村,村民也陆续从旧西村搬到了新东村;就在几年前,在工业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建与发展时期,村委会曾委托广东省规划院,针对旧村征地改造问题做过意愿调查,最终因华侨的反对意见将改建计划搁置。

  从渡头、沙涌、竹秀园及恒美村的走访情况来看,大部分旧民居外观保存程度尚好,而其中的内部活力,已不再从本地人当中获得延续。如今居住在这些旧民房的住户,多是周围工业区的外来务工者。

  旧宅“新户主”多为外来工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古民居虽然经过雨打风吹已逐渐衰败,但宏伟的建筑风格、细腻的设计细节、精美的建筑图案无不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夕阳的映照下,镶有金箔的建筑更是金彩夺目。如今,这些曾经的辉煌却被一批外来务工者所拥有。

  下午6点多,从市场买了2斤猪大肠和一斤青尖椒以后,外来工李秀梅回到了一家人租住的“豪宅”———位于竹秀园榕树街的一处民国建筑。旋转木梯,暗红瓷砖,书房,楼阁,镂金窗雕,一看就是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宅子。以前烧柴的厨房已经荒置,李秀梅一家四口在客厅辟了个角落,用罐装煤气煮食。李秀梅一家于年初从广西过来打工,今年3月份从一个“代理人”手中租了这栋房子,房租是每个月300块。她只知道房东“在加拿大,很少回国”。在他们住进来之前,这栋房子荒置了10多年。

  这种场景在渡头、竹秀园、恒美、沙涌等村尤为多见。目前,这些清民民居的住户,绝大多数为在工业区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在竹秀园榕树街前后近20处旧式民房,居然无一户本地村民,要么荒置多年,要么为外来住户使用。在渡头村,该村大大小小300多处清民民居建筑,有近200处房子有人居住,外来工的居住比例占90%左右。

  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沙涌村也不例外。位于马公纪念馆后方的荔香街,除了十几户当地老人守着老宅子以外,其他大部分为外地人以每月150—300元的租金所租用,节假日及下班时间,可以看到街巷间有不少操着外地口音的住户在劈柴烧水,过着几十年甚至百年前香山人所过的生活。

  “许多华侨和当地屋主为了‘养房’,以低价把房子租出去,为了聚人气。”一些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人讲究祖屋风水,认为有人居住才能养“人气”,因此乐意将祖屋出租给外来人。然而在被“养”的同时,这些清民旧宅也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方式的耗损: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旧式格局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一些墙壁有多处钉孔,加速灰砖的风化和脱落;一些厨房放着煤气瓶,不远处则是正在燃烧的灶台,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历史建筑群彰显城市个性

  对于南区所遗存的历史民居建筑,政府有何规划和保护动向?南区办事处城建规划办公室主任刘军表示,这些尚有生命力和生活气息的旧民居,或可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同质化、去根化的倾向,成为构建个性城市、文化城市的有效平衡剂。

  刘军说,目前南区政府的工作核心还是放在基础设施方面,对于诸如渡头村、竹秀园村等地的大片历史民居建筑群,现在主要是采取“不破坏”、“维持现状”的态度。因为整体的修葺和维护工程涉及到产权问题,许多旧民居为华侨所有,而其中有不少华侨已经无法取得联系,因此无法进一步去规划落实。

  据悉,当前很多城市的古镇、古街的延续,是在商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刘军认为,这是一个有效方法。“但当以商业化手段作为延续传统的方式时,传统的内涵往往就消失了,一切都变成纪念品、变成旅游符号的消费。”他说。(罗丽娟)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