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福”渗透山东人的生活

2010年11月24日 17:3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福”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祈愿用字,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节日活动中最为突出的追求和愿望。新年祝福、春节撞福、元宵闹福、中秋圆福、周岁抓福、生日庆福、新婚志福,祈福、求福、抢福、纳福、享福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主要目标,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美好的祝愿,从古到今更是上升为人们对国家、民族发展与繁荣的重大企盼。

  福居六福之首

  “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两只手捧着一尊酒具的形状,表现为向神明或祖先奉献的意思,字体的表现形式就多达一百多种。

  中国古代人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社神,当祭祀完毕后,人们会欢聚会餐、把祭品作为福物、福食分享。为了讨取吉利,人们抢食供果,谓之“抢福”;将祭祀用的猪羊分割给众人,称作“散福”、“分福”;人们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直至一醉方休,则叫做“享福”。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福的解释是:“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尚书·洪范》系统提出了福文化的构成,“五福:一曰寿(长寿),二曰富(多财),三曰康宁(健康平安),四曰攸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终命(其命善终)。”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具体化,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满足,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庄子同时提出了“平则福”,把平安作为福的保障、象征和对国家之福的追求。所以在民间对福文化的不断完善中,出现了六福,即“福、禄、寿、喜、财、安”,而福更是居于众福之首。福成为我们民族也是整个世界的永恒的主题和文化的追求。

  齐鲁山水自古与祈福文化结缘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发展区,齐鲁先民在很早的生产与生活中就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祈福文化。在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日月山”字符,代表了古代山东人崇拜自然神祇、追求农业丰收、祈求部落安宁的愿望。

  至圣先师孔子为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构思了理想的、幸福的“大同”社会,并提出了理想国式的幸福指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康,这是对“福”最好的注释和描述。 齐鲁的山水文化从古代就与祈福、祝福结下了不解之缘。

  泰山由于地处东方的位置和拔地通天的气势,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福祉的寄托,被历代帝王和民间视为江山稳固、国家昌盛、天下太平的象征,历代帝王无不把朝拜、封禅泰山作为国家的大事,先后有12位皇帝21次亲自登临;泰山碧霞元君在民间更是公认的避祸赐福、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女性福神,“登泰山、保平安”成为泰山最有号召力的品牌形象,泰山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祈福胜地。

  沂山被称为五镇之首,黄帝亲登、汉武至祭,成为社稷安宁的仙山重地。崂山为道教福地之一,又称“灵异之府、神仙窟宅”、“海上仙山第一”,一直是各地信众和游客祈福祉、迎吉祥的宝地。蒙山巍峨壮观,世界最大的寿星雕像和灵秀山川蕴含的天然灵气使其成为著名的养生长寿福地。青州云门山,以天下第一“寿”字而闻名人间,是

  祈求长寿、祈福平安的吉祥之地。

  在古代祈福文化的基础上,山东各地的旅游景区全面传承和完整创新了更加富有特色的祈福文化。龙口南山依托优美的海滨资源开发的各种旅游设施和完善的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福寿南山、养心天堂”。特别是威海以“福如东海”为文化底蕴,依托优美的千里海岸线,倾力打造的“成山头福如东海、圣经山福地洞天、大乳山福地养生”等福文化旅游项目构成了中国海滨内容最丰富的福文化旅游带;地处大陆第三极的成山头,是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也是中国大陆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所以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素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该地自古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当地围绕好运文化,把发展好运旅游、打造好运产品、形成好运品牌、发展好运产业、构建好运福地作为发展的目标,将成为山东最重要的祈福胜地之一。

  “福”渗透山东人的生活

  山东人祈福祉、迎吉祥的习俗,不仅体现在自然的山水文化中,“福”更是渗透到了山东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耕田渔猎、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山东人对福的向往、祈求和寄托。

  在节事活动中,山东人把对“福”的追求和祈愿体现得更加尽善尽美,立春时节的鞭春、抢春体现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祝福;过小年辞灶希望的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大年门窗贴福字,“福”永远是年画、剪纸、门签的永恒主题,亲朋好友见面说的是祝福的话,家人团聚求的是全家福,家里年夜饭必不可少的菜品是豆腐(都有福);元宵放灯,是借吉祥之光驱妖辟邪除百病;中秋佳节赏月、拜月,除了庆祝丰收的幸福,更是希望人月同圆、福气满堂。在饮食文化上,鲁菜不仅体现了中国烹饪文化的色、香、味俱全的要求,更具有深厚的祝福文化,宴席必须有鸡有鱼,象征“吉庆有余”;家人出门和返乡,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对远行者平安的祝福;孔府菜在文化上处处体现了福文化的内涵,“万寿无疆”、“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菜品都表达了对吉祥、长寿和平安的祝福。

  山东人的衣着虽然并没有显著的个性化特色,但是在衣料的选择和衣饰上还是明显具有齐鲁福文化的印记,鲁锦作为山东鲁西南特有的民间手工提花纯棉纺织品,花纹精致古雅,色彩绚丽,品种繁多,经纬交织的图案中变化多样的盘长、万字和吉祥的花纹都饱含着织女深长的祝福;至于乡间流行的手工织物包袱、手帕,大都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双鸡(双吉)”、“老耄富贵”等精美的图案,体现了对福文化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民间游艺活动中,福文化的特色更是随处可见,潍坊风筝把山东年画的风韵吸收融合,把人们的祝福随风放飞到了天空,“龙凤呈祥”、“百鸟朝凤”、“双凤擎喜”“麻姑献寿”等把齐鲁人对幸福的期望体现得特别直接和具体。(陈国忠)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