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中华根祖文化之旅:《西游记》文化摇篮地淮安

2010年12月08日 14: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吴承恩故居室内挂有孙悟空画像。(资料图片)
吴承恩故居吸引中外游客。(谈天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70岁的江苏淮安人刘怀玉研究《西游记》已经快30年了。一直以来,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同乡,让他很是自豪。刘怀玉很清楚,直到2000年以后,当地政府开始深入挖掘《西游记》文化,才有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把吴承恩和淮安对上号。

  “吴承恩有一方篆文印章,上刻‘射阳居士’4个字,现在发现的吴承恩几件墨迹和碑刻上,皆钤盖着这方图章。”每每向外乡人介绍吴承恩,热衷于乡邦文献搜辑研究的刘怀玉都会这样打开话头。淮安在西汉时曾经叫射阳县,其东南有一湖泊名叫射阳湖,吴承恩正是以其为号,自称“射阳居士”,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射阳簃”,也是在那里写就了“奇书”《西游记》。

  唯一复原的历史文化名人

  “射阳簃”坐落在今天的楚州区河下镇打铜巷巷尾,坐北朝南的院子里,门厅、正屋、厢房和后花园组成了3进共27间青砖瓦屋,由灰色花墙围着,是典型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清幽而古朴。

  “这个院子的认定,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刘怀玉说,吴承恩逝世之后,几百年间,他的宅子几经转手,更名换姓。最终,通过查询河下镇的园林志才得以确定。1982年,正值吴承恩逝世400周年,吴承恩故居经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

  故居的正厅里安放着一尊吴承恩的塑像,这尊塑像的得来与吴承恩墓地的发现密不可分。1974年冬,当地的几个农民私自挖掘一无主坟墓,挖到三口棺材,并将棺木卖给了马甸乡中学改做学校门窗。施工时,木匠发现棺木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之柩”10个字,碰巧这个木匠也姓吴,因为害怕对先人不敬,吴木匠不敢下锯,留下了半截棺木。直到1981年,当地政府经过考证得知,这三口棺材出自明代墓,而据明代的《天启府志》记载,淮安历史上出任过荆王府纪善官职,且又姓吴的仅吴承恩一人,而射阳正是吴承恩的号。吴承恩的长眠之地就此被发现。考古专家最终在墓穴里发现了3具遗骨,分别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任夫人叶氏、牛氏。

  后来,吴承恩的头颅骨被送到北京,经由复原北京猿人头像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鉴定,并复制出了吴承恩的头像,科学地再现了吴承恩生前的相貌。据介绍,根据头骨上牙齿磨损的情况,专家推断吴承恩去世时已有70多岁。从外观上看,吴承恩的头骨很硬,牙床的空洞比较细密,眼眶比较大,鼻梁很直,由此推断,吴承恩应是高鼻梁、杏核眼。而根据头骨比例,专家推断吴承恩的身高为1.72米左右。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吴承恩塑像,有着“苍老目”、高鼻梁、“抿角嘴”,面部肌肉略显松弛,颦眉凝神,神态冷峻,似乎正沉浸于《西游记》的创作。

  吴承恩塑像是迄今我国众多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塑像中,唯一根据死者的头骨“复原”,而不是根据想象创作得来的。后来,根据发现的叶氏、牛氏头骨,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运用现代电脑技术复原了她们的人像,并推断二人年龄分别为50岁、30岁。

  淮安元素写进“奇书”

  明代淮安知府官列四品,高于一般的知府。当时的淮安是古代经济命脉大运河的管理中心,管辖大半个淮河中下游地区,繁华非常。据史籍记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金陵四大家”之一宝应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还将家中藏书的近半赠于吴承恩。然而吴承恩的仕途却颇多坎坷,直到60多岁才谋得长兴县丞职位。“县丞”名义上是八品官,实际上只管一些琐事,是个副差杂职,这绝非他所甘心情愿,也不副他的所学。看不惯官场恶习,不擅为官之道,又放不下名士派头,结果自然是到处碰壁,不久,吴承恩就拂袖而去。

  大约在隆庆四年(1570年),吴承恩回到家乡淮安,以后再没出外奔走,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他从仕途宦海的炎凉中解脱出来,在射阳簃中潜心创作并完成了百回本的长篇神怪小说《西游记》。

  少年时代的吴承恩,喜欢听老人们讲述淮河水神和僧伽大圣的故事。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水神传说是一只力大无比的神猴,名叫无支祈,因为在淮河兴风作浪,阻挠大禹治水,被大禹压在洪泽(今淮安境内)龟山下。根据鲁迅先生的考证,无支祈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至今,洪泽仍有支祈井等遗迹。

  自五代、宋元以来,人们将唐僧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编成戏曲、话本,绘成图画,并不断加工、补充。及至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已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版本传世,均收录在《永乐大典》中。为此,吴承恩专程前往南京,通过朋友帮忙,请国子监的太学生抄录其中内容。这次历时月余的南京之行,对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至关重要。吴承恩将这些素材以及神魔故事、淮安地方传说糅合起来,创作了百回本《西游记》。提起《西游记》中的“淮安元素”,刘怀玉如数家珍:小说中写到的泗州、盱眙,属淮安治下;甚至还具体写到了第一山、八仙台、玻璃泉等当地景点。

  运河水土孕育文学高峰

  南北朝以后,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合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运河带动了淮安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作为曾经的漕运与盐运津要之地,由河下古镇中转的淮盐西达江汉,漕粮北送燕洛,河下也成为了徽、晋等地豪商巨贾的聚居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其鼎盛的300余年里,河下古镇上第宅园亭有117处之多,其中“荻庄”更曾预作乾隆南巡时的行宫,奢华程度可见一斑。河下还是人文荟萃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设立科举制度以来,仅明清两代河下就诞生进士58人,翰林10人,并且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

  仰慕于淮安的山水名胜,从很早起文人墨客便纷至沓来,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与作品。明初,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洪武赶散”,形成了淮安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同时也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淮安成为“南船北马,舍舟登岸”之地,明清两代的文艺也与淮安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在此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

  吴承恩故居所在的河下古镇,位于旧时淮安新城之西,文化底蕴丰厚。在古镇北侧有一座跨街的高大牌楼,横额写着“河下古镇”四个大字,两侧楹柱上则写着:“杏林泰斗,文学宗师,十二翰林三鼎甲;巾帼英雄,须眉名将,千秋青史几干城。”背面为:“聚徽商晋贾,黟山堂构汾阳宅;扼漕要盐襟,江汉风波燕洛尘。”这两副楹联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区区一平方公里的河下古镇不一般的历史。吴承恩正是踏着家乡特殊的文化土壤,一步步攀上了文学的高峰。

  《西游记》文化的根在民间

  2005年,吴承恩故居相继建起了吴承恩生平陈列馆和“美猴王世家艺术馆”等展厅,馆舍最初仅十来间平房,现在扩大到占地1.25万多平方米,年收入也突破了60万元,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今年9月底,吴承恩故居所在的河下古镇修复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如今的河下除了一直向游人开放的吴承恩故居、韩侯钓台、漂母祠、梁红玉祠等人文景点外,古朴幽深的街巷和饱经风霜的石板路,曲折回环的文渠和萧湖,古民居、古店面,都成为游人常到之处。

  “河下古镇的石板街越来越让外地的游客着迷,就连下雨天,都有游客特地打着伞在悠长的古巷子里散步。”说起河下古镇修复工程所取得的成果,楚州区副区长范更生很是兴奋:“我相信,这是河下淳厚儒雅的民风民俗和生活情致,以及独特的运河文化气息在散发魅力。”

  在楚州城区走上一圈,经常能看到一些《西游记》中经典回目的插图被制成展板,悬挂在街道两旁醒目的位置。

  “尽管当地老百姓对吴承恩和《西游记》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西游记》文化更深入民心。”范更生说。2010年,被楚州称为“《西游记》文化年”,历时半年的时间里,20多项主题活动渐次展开。“淮安是《西游记》文化的摇篮,如果挖掘得好,这将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对于未来的发展,淮安人有着清晰的思路。《西游记》大舞台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根据规划,它将作为一个专用剧场,定期举行猴戏及楚州当地的民俗表演,集中展示民间的《西游记》文化艺术。“毕竟,《西游记》文化的根在民间。”范更生说。

  淮安《西游记》文化年活动进行的时候,全国许多地方也打起了“西游牌”——争抢孙悟空的“故里”。其中,山西娄烦更宣布要修建一片占地7000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本是吴承恩笔下“东圣神州傲来国”一块石头变成的石猴,竟也有“出身”问题,不禁让人哑然。地方政府打文化牌,本无可厚非,然而其要义应该是传承当地文化,而绝非打造眼球经济。就在记者发稿前不久,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不正常的故里之争,反而把原本神圣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庸俗化,丧失了文化的品位。对错误的故里之争,文化部已发文叫停。(尹婕 刘洪成)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