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商场难觅本土品牌 温州服装业亟欲冲破"四重尴尬"

2010年12月14日 14:43 来源:浙江在线-温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穿在温州”、“中国服装名城”……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温州服装曾经风光无限,很多人也以穿温州服装为时尚。但近几年,温州服装在内忧外患中出现诸多尴尬。这些尴尬是什么?如何才能破除?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尴尬1

  洋装闹猛

  温州商场难觅本土品牌

  温州商场鲜见“温州服装”已经不是一个秘密。温州最大的商场开太、时代和银泰,本地女装、休闲装、男装寥若晨星。

  “之前也能在商场中占据最好的位置,然后国内著名品牌来了,我们就撤离到商场偏僻的角落;现在更多国际知名品牌来了,本地连同国内品牌服装就被挤出了商场。”夏蒙服饰的董事长陈孝祥揭露了本土服装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奥奔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晨爱也感同身受,他早年曾携产品去法国。“我们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也没问题,但法国人就是不愿用我们的品牌。”多年后的今天和记者聊起来,他心口依然隐隐作痛。

  “先是国外大品牌,然后是大量的国外二线品牌和大品牌的副牌子涌入了温州,这几年的势头实在太猛!”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说,拿目前卖得很好的丹麦女装品牌ONLY为例,在银泰一个月,不做促销就能卖到100万元。但一个温派女装品牌,平常每月只有二三十万元,即使搞促销,最多也只五六十万元。

  “服装品牌是文化和历史的沉淀,生产流程甚至产品质量都一样,但价格和销售空间就是不一样。”张琼瑶揭示了本土服装的无奈。

  尴尬2

  内忧外患

  产业链存在断裂危机?

  “前几年福建服装企业给温州做加工,现在是温州服装企业给福建做加工。”这是业内流行的一句话。

  福建、广州等地的企业,近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主打休闲服饰,加大广告投入和营销力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销售网络,获得很大成功。江苏、山东等地服装业的崛起则抢走了较大的外贸订单。

  “温州男装引领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深圳女装则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他们不仅拥有一大批来自江浙一带的技术工人,还有快速吸纳港台地区先进技术、管理和设备的通道,这些都已对温州女装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张琼瑶说。

  几年的市场大浪淘沙,温州服装产业链的现状是:上游相应的面辅料生产商几乎为零,原材料依靠外地采购,配套的拉链、纽扣等专业配套市场近几年逐渐走向没落。曾经红极一时的妙果寺、动力头等服装专业市场风光不再,多数走入历史的灯火阑珊处,销售主要靠全国市场。

  国际品牌则对温州本土品牌造成了空前威胁。如西班牙的ZARA就是明显例子。“这些国外二线品牌服装三个星期一季,款式多样,一条牛仔裤在4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还有25%的降价空间!”业内人士对本地服装生产雷同、做品牌套路甚至品牌本身都很相似忧心忡忡。

  功针服饰董事长任建新居安思危,提出了温州“三头在外”的劣势:营销、原材料、民工在外,无序竞争扰乱市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成本优势已经明显丧失,就连“贴牌”之路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尴尬3

  缺地缺人

  到现在也没个像样园区

  “我们也不想离开家,可是不走,我们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饰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为感叹。

  “能留在家乡发展谁想走?但企业要做点事,总要写一大堆申请报告、计划书,有时还等不到回应。”这位老总说出了企业“走与不走”的困惑:现在的温州连个像样的服装生产园区也没有,企业分布东一点,西一点,各自为政。集群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商务成本却居高不下。而现在的服饰行业早已从原先的暴利回归到微利时代,行业利润在6%左右。

  “如果你肯在这里投资,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土地给你零地价,政府投资3000万元和你一起合作。”近日江西某地政府人员来温招商许下的优惠条件。

  在温州,众多中小服装企业深受缺地、缺人之苦。与此同时,昆山、无锡、晋江等地的招商团为了吸引浙商投资,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土地,承诺硬件设施方面有求必应,这对温州饱受土地制约的企业来说,诱惑之大可想而知。

  张琼瑶认为,总部外迁意味着服装企业的经营策略向更高层次转移。服装过去被认为是传统产业,现在则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被称为都市产业、时尚产业,而大城市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与国际化对接,这些特点决定了服装企业向大城市转移是必然的现象。

  服装商会鼓励企业把总部留在温州,把设计、营销中心放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把生产车间搬迁至中西部,解决民工荒。然而近几年的民工荒让中西部的企业也招不到人,加上原材料上涨,即便走出去,也未必是唯一良策。

  尴尬4

  “多元”谜局

  做服装的纷纷去造房子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温州公布的今年百强企业中,半数企业涉足房地产,其中不少是服装巨头企业。

  “产业升级慢、利润少,不愿意将过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和企业的升级上,而满足于追逐房地产、股市等获利丰厚的行业,成为了不少服饰企业共同选择。”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这从长远看,对于以制造业见长的温州一定有负面影响。

  “不能说多元化发展就是错,但如果把过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其他行业势必影响本行。”张琼瑶也对此表达了担忧。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服装企业将资源用于其他产业投资,是导致主业无法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倒闭服装企业中,并不是因为做服装生意失败而倒闭的。而是被在外面别的投资项目所拖累。”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利润被摊薄,但凭做加工赚取的资金,企业也足以支撑下来。只是目前温州部分服装同行经常“走穴”,一旦主业不景气势必会引起连锁反应。对比轰轰烈烈的本世纪初,一些颇有名气的服装品牌已不知去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李中/文)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