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披毛犀化石将沈阳历史时针拨到万年前

2010年12月16日 16:50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今年8月下旬,在沈阳市府广场栖止了12年的“太阳鸟”,翩然飞回了它的“老家”——沈阳新乐遗址。“太阳鸟”雕塑的设计原型,正是1978年出土于沈阳新乐遗址的古代木雕艺术品。新乐遗址是沈阳城的历史发源地:7200多年前,在古浑河岸边的黄土台地上,一群被现代考古学称作“新乐人”的原始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新乐文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让沈阳这座城市再次踏上了历史发现之旅,更多隐藏于地下的“史书”在这次普查中被寻回、被重新打开,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新篇章。

  重磅发现

  在这次发现“坑西组化石”前,沈阳的人类活动史只能追溯到7200多年前。“三普”中,在康平县出土了4块披毛犀化石,这一发现意义十分重大——文物考古专家们在对这些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大胆推测:1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沈阳地区居住生活了。

  4块旧石器时期的动物骨骼化石,在康平县一个农家小院里出土。这个村庄名为坑坑窝堡屯坑西村民组,因此,这些新出土的化石在录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册时,有了这样一个正式的名字——“坑西组化石”。其中3块较大的披毛犀化石最先吸引了专家们的目光,然而,后来最惊人的发现居然是在个头最小、极易被人忽略的第四块化石上:那块小小的化石之上,赫然呈现出一道2厘米长的人类加工痕迹。

  这是可以改写沈阳历史的一次重大发现,神秘的“坑西组化石”将人们的目光引领回了万年之前。

  “坑西组化石”与古代大型食草动物

  在好几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登记表里,康平县“三普”工作队副队长、县文管所副所长王允军找出了那份名为“坑西组化石”的登记表。

  王允军说:“出土的这4块化石,都是距今至少万年以上的披毛犀化石。从化石可以初步推测:1万年前,康平地区很可能是一片寒冷、湿润的大草原。”

  披毛犀是一种早已灭绝了的哺乳动物。距今10万年至1万年前,它们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较为寒冷的地区。

  成年披毛犀体长一般在5到6米,体重4到5吨,头部长着1米多长的尖角,身披长毛,可御寒。别看外表凶猛,其实它们是一种性情温顺的大型食草动物。

  对这组披毛犀化石,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专家傅仁义等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考证。

  4块化石大小不等。最大的一块长16厘米、宽11厘米、高16厘米,色泽乌黑发亮,上有6颗残存的牙齿,牙冠、牙床尚清晰可辨,傅仁义研究后认为这是一块披毛犀的右侧下颚骨化石。

  另外两块较大的骨骼化石,稍大些的是肱骨化石,稍小些的一块到底属于披毛犀身上哪一部位,现在还难下结论。

  专家们从这只披毛犀骨骼化石状况分析认为,它当年很可能因陷入沼泽溺水而亡。

  有专家认为,出土化石时,有可能只是挖出了化石的一小部分,从种种迹象看,地下也许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披毛犀躯体其他部分的化石。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