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扶持创业出新招“-1岁老板”创业苗圃试练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上海扶持创业出新招“-1岁老板”创业苗圃试练摊
2009年10月26日 17:4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个好点子+一份令人信服的商业计划书=3至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的“零成本”创业。照常规,这个等式怎么看都有点左右不平衡;可这个“等号”真的画上了。

  近日,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实施,沪上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辟了8块“创业苗圃”,让想创业的人毫无负担地尝试一阵做老板的滋味。其实,苗圃就像是一座加速创业的“温室”:还是“新苗”的项目在阳光、土壤、水分的滋养下成长,青涩的创业者在“园丁”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成熟。

  眼下,8块创业苗圃里“栽种”了90多棵“新苗”。在为期半年的“预孵化”期中,准老板们只需琢磨一件事:“接下去我究竟应该向前走,还是向后退?”向前,就要注册公司,真正担当起把小苗养活养大的责任;向后,则意味着解散团队,放弃创业,做回原先的自己。

  不注册也能当老板?

  白衬衫、黑西装、蓝领带,穿着相当职业化的白光正与一位资深的学校校长“闲聊”素质教育,时而“插播”几句自创的拓展训练口号。“过去帮公司卖产品,现在是在推销创业设想。”销售出身的白光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

  今年6月,26岁的白光告别白领生活,与5位同样年轻的伙伴,向杨浦科技创业中心递交了一份商业计划书。几轮答辩之后,这个6人团队与他们的“优学计划”成了创业苗圃中第一棵被无偿浇灌的幼苗。

  “履新”那天,白光啥也没置备,拎着包就坐进了近十平方米的办公室。这里电脑、网络、电话、传真一应俱全,且一律免费使用;如有需要,苗圃里的公共秘书和财务随叫随到,却用不着付工资。“我们是名副其实地‘白手起家’。”白光带着记者一路从会议室参观到洽谈区,脸上流露出“无本一身轻”的快乐。

  最让白光感觉轻松的是,自己的公司尚在酝酿,而他还只是个“-1岁老板”。“这是苗圃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不用注册公司,就能试水商海。”白光说,虽然团队内部一致看好“优学计划”,可若不先测一测市场的水有多深,学校能不能接受,心里没底。半年之后,“即便项目受挫,我和团队也能轻轻松松退出,既没有繁琐的破产程序,也不会牵扯进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风险几乎为零。”

  “创业需要勇气,但也最忌冲动。”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林旭伟说,一个欠成熟的创业项目能否显示出商业价值?一个有激情、想创业的聪明人是否真的适合当老板?都无法准确预判。设立创业苗圃,就是把挑选好苗的投票权交给富有预见力的市场,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而一系列无偿的“预孵化”服务和暂不注册的创新尝试,则能让创业者安心为梦想探路。

  “借执照”经营是否可行?

  在创业大门外徘徊快一年了,硅谷归来的韩朝阳终于在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孵化基地的创业苗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本想把美国的3G手机广告植入平台带到国内来推广,回来后才发现,我们的技术有点水土不服。”2个月来,韩朝阳和他的4人团队一边与国内3G运营商及广告商频繁接触,一边利用苗圃提供的免费测试平台完善技术。

  “我很享受这里的环境。”稳扎稳打的创业方式,与韩朝阳谨慎行事的性格很合拍。但随着项目的推进,现实的尴尬接踵而来:“目前,我们只是以项目组的名义跟客户谈合作,既没有公司,也没有图章,甚至连名片都掏不出。”因为缺少一个正式的“名分”,客户的信任感自然打折,韩朝阳推介的广告平台因此流失了不少潜在客户。“即便是看好我们的,现在也只能签意向,正式合同根本没法签。”

  “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马上注册,名正言顺地开展经营?”听了记者的提问,韩朝阳依然冷静。他说,由于无法获知市场的真实反馈,项目的前景尚不明朗,如果此时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无谓牺牲。更何况,公司一旦成立,每月5万到10万元的运营成本,一时也难以负担。

  好在,准老板们的尴尬,苗圃方面已看在眼里。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告诉记者,中心已就“经营难”的问题与工商、税务部门认真协商,考虑由苗圃出面,成立一家公共公司,允许创业新苗“借执照”经营。

  “公共公司的概念超越了现有政策的边界。”谢吉华坦言,虽然政府部门愿意为公共公司破例开绿灯,但在具体操作环节仍碰到一系列难题。比如,这家公共公司究竟怎么定义?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一栏又该如何填写?“这些都需要智慧。”

  “免费午餐”谁埋单?

  期待成长的创业新苗们常把苗圃提供的纯公益服务比作“免费午餐”。可对于孵化器来说,这块“倒贴”的业务如何坚持下去?

  为接纳络绎不绝而来的新苗,杨浦创业中心专门在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内腾出一层400平方米的楼面,配齐了一切办公所需。房租、水电费、电话费、上网费,再加纸张、打印墨盒等耗材,粗粗一算,苗圃的每月支出不是小数。而这,仅仅是看得见的成本。

  《上海科技创业苗圃试点暂行管理办法》规定,除了提供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外,每家苗圃还必须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服务和特定的专业技术服务。也就是说,“园丁”和“园艺设施”一样都不能少。

  由于准入门槛不高,苗圃一开张就不缺人气。在杨浦,隔三差五,就有新苗上门毛遂自荐。短短4个月,最初的23棵苗走了10多棵,又来了10多棵,新陈代谢。此情此景,谢吉华很开心。在他看来,苗圃只是孵化器的一小方试验田,这块“倒贴”的业务不会影响孵化器的经营,更何况孵化器长期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有责任做点不赚钱的事。

  当然,“午餐”的费用不可能完全由孵化器承担。今年,市科委将对8家试点苗圃补贴200万元,将来还打算对精选苗给予一定的项目扶持资金,鼓励苗圃选好苗。

  采访结束,白光给记者发来邮件,说他的光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如果不是苗圃宽松的环境,很可能我还坐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甘做一名小白领。”白光发自内心的感触,也许有助于社会各方理解“为免费午餐埋单”的意义。(任荃)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