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南国牡丹”广东汉剧雅俗共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岭南写真:“南国牡丹”广东汉剧雅俗共赏
2009年12月04日 15: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4年11月12日下午,在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地方剧种的比赛上,山歌剧、采茶戏、汉剧的地方戏令湛江观众耳目一新,众多剧种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老戏迷们对他们的表演赞许有加,年轻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据了解,这届戏剧演艺大赛的评委来自不同剧种,共同参与评比,不同剧种的专家以不同的审美观、评判方法,对选手评价。 中新社发 陈又新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广东网梅州12月3日电 题:“南国牡丹”广东汉剧雅俗共赏

  作者 杨草原 丘红柳

  被中国已故总理周恩来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中州古调”,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广东的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在粤东落地生根后,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成为当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雅俗共赏的地方剧种,记者今天走访了此间的广东汉剧院,目睹了“南国牡丹”的风采。

  广东汉剧舞台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表演文武兼容,唱腔优美。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唱腔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善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昆曲。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粤东民间音乐和其他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明末清初,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为粤东与闽、赣间的主要通道,随着商业交通的发展和官员的调动,一些外地戏曲相继传入。外江戏也进入操客家方言的梅县地区,他们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广东汉剧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梅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据嘉应州志记载,乾隆年间,汉剧挥班进京表演向乾隆皇帝祝寿,乾隆皇帝大为赞赏,在此交流过程中京剧也吸收了广东汉剧的精华以此发展。广东汉剧传统剧目现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有《一袋麦种》。

  广东汉剧也受到广大海外华侨的喜爱。据广东汉剧院艺研室黄小贝主任介绍,从清朝至今,海外一直都有业余汉剧班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都有业余演唱组织,他们奏乐的多,但演戏的较少。

  黄小贝还表示,以前客家地带达官贵人做庆典活动,都会邀请广东汉剧,因为上层人士比较喜欢听,因此叫雅乐。老百姓喜欢汉剧,就是他们懂得汉剧所表现的内容,老百姓心中始终还是有“汉剧就是演大戏”的心理,比较重大的演出从来都离不开汉剧,汉剧用高雅的形式表现百姓的生活,所以广东汉剧雅俗共赏。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