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侨乡和顺:火山台地上的古镇 绝胜小苏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云南侨乡和顺:火山台地上的古镇 绝胜小苏杭
2009年12月25日 14:57 来源:上海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云南省西部靠近中国与缅甸国界的腾冲县,自古就是工商外贸的重镇,许多常年在海外经商的腾冲人出资在家乡温泉畔妇女修建不少洗衣亭以遮风蔽雨。尽管如今当地农民生活殷实,但大多数家庭不愿购买洗衣机,妇女们乐于在洗衣亭洗衣物、叙家常。图为腾冲县城郊外和顺乡的古朴洗衣亭。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这样描绘极边古镇——和顺。

  在这里,有大名鼎鼎的“和顺图书馆”,在这里,有小桥流水﹑火山热海……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人口还不足6000人的小镇上,在海外的和顺籍华侨却达7000多人,可谓家家有人在海外,人人都是侨属侨眷。带着这些好奇,记者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侨乡——和顺。

  新 独具魅力的名镇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来到了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一个神秘、美丽的和顺古镇便映入你的眼帘。

  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坐,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和顺乡古名阳温登村,因有三合河顺乡流过,故名为“和(河)顺”。也取古语“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

  这里有传统民居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堪称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

  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

  600年历史荟萃了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庭、华侨领袖寸如东等一批又一批名商鸿儒和英才人杰。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

  历经多少沧桑巨变,和顺人以自己超常的智慧使古建筑和文物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

  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名镇之一。

  奇 人人都是侨属侨眷

  在小巷里行走,在小巷里寻觅。风雨迷蒙时,小巷很黑很长,似乎没有尽头;太阳下,阳光在小巷洒下斑驳的光点,闪闪烁烁,神秘而奇幻。巷道两旁的大闾门,灰黑灰黑的;厚厚的墙体,也是灰黑灰黑的。只觉得那门那墙,就像一部厚重的大书在面前打开。一页历史,一页风雨,页页都写得凝重而漫长。和顺侨乡600年,600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石板路上时隐时现马蹄印,不远处,又传来了嗒嗒的马蹄声。和顺侨商的马帮从这里走出,和顺人的血雨泪河从这里流过。“大姐回家泪汪汪,愁眉苦脸诉爹娘,有女莫嫁和顺乡,十年守寡半月双。”

  和顺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人实在太多了。如今和顺人口还不足6000人,而海外的和顺华侨就达到7000余人,可谓家家有人在海外,人人都是侨属侨眷。在海外挣了点钱的和顺人,难忘故里情,便在湖畔溪旁,修建了一座座可遮风挡雨的洗衣亭,站在任何一条巷口,几乎都可以望见这些小亭子。睹物思人,亭里捣衣声,悠悠亲人情。

  过去,和顺还有一座座贞节牌坊,然而,“冰清玉洁”透出的清冷之光与那些洗衣亭并不和谐。当年和顺的寡妇多,正如在《阳温敦小引》中唱的:“枕边上,诉不尽,珠泪常流……”就是她们的人生写照。

  行走在和顺幽深的巷道,寻觅小巷人家的故事。这里面不仅有凄苦,也有悲壮和辉煌以及一种境界和魅力。

  自明清以来,在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那些走夷方的和顺人,以他们的勤劳和血汗,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以他们诚信的德行,在缅甸、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英等国,树起了和顺人亦商亦儒的形象。

  在缅甸,侨商尹蓉以他渊博的学识,成为四朝缅王的国师。侨商玉石大王张宝廷,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在缅甸修建了许多重大工程,受到当地人的敬重。才十余岁就离开和顺赴缅经商的寸玉亭,几经风雨,成为了一代翡翠大王。他顺应时代洪流,为云南腾越起义和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孙中山为其题赠了“民国策勋”的匾额,赞誉他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曾在和顺砍柴割马草为生的尹其顺,在14岁时步行7天到缅甸八莫,他节衣缩食,勤劳创业,从做小生意开始,成为一代富商,他富而仁厚,诚信待人,赈济贫苦群众,被海内外人士称之为割马草出身的仁义富商……和顺小巷深,和顺小巷的故事多,只要你坐在小巷的月台听老人摆古,便有一种要走进小巷寻觅的渴望。

  怪 最大乡村图书馆

  80多年前,和顺侨商寸以庄、贾铸生为了把当时传播新思想的“读书报社”发展成为向更多人传播科学文化新知识的图书馆,便自费到缅甸向侨商募捐,得到了寸海亭、张宝廷、尹玉山、李玉山等大批侨商的支持,很快筹集了大量经费和图书,终于在1928年建成了边地侨乡的和顺图书馆,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庄生、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此后,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顺图书馆至今仍有藏书7万多册,并珍藏有许多孤本、善本和地方文献,如《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丛书》、《云南通志》、《续藏经》、《四库全书》、《万有文库》、《永昌府文征》、《华侨宝鉴》等,成为中国乡村图书馆的一大奇观。

  为此,许多专家、学者、政治家都为和顺图书馆题词赠匾。其中有胡适先生题写的横匾“和顺图书馆”,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有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赠的“民智泉源”等。

  著名流浪文豪艾芜先生三次南行时,还在和顺图书馆查阅到他早年南行发表在《仰光日报·波光》副刊上的作品。艾老欣喜之中,为和顺图书馆写下了“到过外国的人总是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的题词。

  如今,这座飞檐雕甍、气宇轩昂的图书馆已被接纳为国家公共图书馆,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的知识之光,照亮了和顺幽深的小巷,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的心灵。它缔造了和顺怡然自得的谦谦君子风范,它在优化乡风和哺育人才方面贡献卓著,名扬四海。淙淙淌过的溪水,流不尽边地古镇的儒雅传奇……(王晓波 陈晓熊)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