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与淡忘并存 江苏传统年俗文化有扬有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守望与淡忘并存 江苏传统年俗文化有扬有弃
2010年02月02日 16:48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源于农耕文明的年俗,积淀着中华民族众多情感元素,成为炎黄子孙鲜明的文化符号。斗转星移,年轮滚滚,社会的转型考验着年俗的生命力。连日来,记者走街串巷追寻飘香的年味,体会传统年俗的魅力,感悟当代年俗的时尚,记录百姓辞旧迎新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回家与想家交融

  一曲“常回家看看”曾经让多少远在他乡的游子动容!

  不由你不信,回家无疑成为当今最大的年俗。然而,近乡情怯。回家的期待与回不起家的尴尬又让多少人雪藏情感、止住脚步,只好变回家为想家。毕竟,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代价,要比给爸爸揉揉肩、帮妈妈刷刷碗沉重了许多。

  来自泗阳的庄伟骏在南京开出租车已有六个年头,去年花10多万买了辆二手出租车,临近年底正在犹豫着过年要不要回家的时候,老母亲来电话:“什么时候回来都可以,就是过年别回来。”一句话,让庄伟骏难过不已,“最盼着我回家的就是我妈,最不想让我回家的也是我妈。她知道我刚买了车,手头没有钱,才不让我回家的。回家过年长辈要看望,小辈要发压岁钱,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妈给我打这个电话肯定比我还难过。”

  和庄伟骏一样,对于那些经济实力不太强的年轻人来说,想回家却又不敢回成了一种特殊的年关情结。记者的同事家在苏北,他感慨道,回家过年身上不揣个万把块,心里就不踏实,人情往来实在太多。

  守望与淡忘并存

  1月23日早上7点不到,家住南京景明佳园的赵襄还在睡梦中就被电话铃声吵醒,睁眼看了看来电显示,是小孩的爷爷打来的。爷爷说:“我煮了腊八粥,问问琳琳(小孙女)来不来喝?”赵襄这才恍然大悟腊八节又到了。

  赵襄告诉记者:“孩子的爷爷是老传统,为了过年,他能忙活一两个月。家里的阳台上老早就挂满了香肠、腊肉、腌鹅等。为了炒一盆素什锦,他能提前半个月就忙着买菜、择菜。还有对联、年画、鞭炮……总之与春节有关的都一样不落地买回家。说句实话,平时我们忙于工作,过春节想到的就是休息,或郊游,或健身,懒得再忙吃的了。”

  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南京大学副教授郑安光老家在鲁西南,他在旧年俗中长大,却以年轻都市人的方式过年。他说,过去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过年的气息就一天比一天浓了。“可当年是柴火灶啊!现在用煤气炉,灶君的画往哪儿贴呢?过去腊月二十四扫尘,现在大家都还在上班。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对穿新衣、吃鱼肉的期盼早已淡化了……”

  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安庆说,纵向来看,年俗缘于农耕社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年俗依附的社会土壤已不复存在;从横向上看,五四运动后西风东渐,对传统年俗的冲击力度很大。不过,旧的年俗部分失传了,新的年俗又诞生了,比如春晚和短信拜年等,只要能有50年以上的生命力,就可能成为新年俗。

  居家与远游互现

  几代同堂,围坐一桌,举杯把盏,互致祝贺……年夜饭无疑是年俗的重头戏,称之为合家守岁。家住安徽安庆市的张志刚老人得知儿子今年不能回家过年后,提着大包小包和老伴一起赶到南京。张志刚的儿子是一位公务员,年年回家过年,就连去年老婆怀孕都没含糊过。但今年女儿才7个月,回家过年有很多不便,才决定不回的。老人告诉记者:“如果儿子、儿媳和小孩都不在身边,一顿团圆饭都吃不上,哪能算过年?”

  不过,城里人的年夜饭已经渐渐偏离了传统轨道,居家守岁演变成去饭店“联欢”,许多城市竟出现年夜饭一桌难求的火爆。在证券公司上班的南京市民康讯老早就在“吉士福”订下了年夜饭,他说:“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给父母减压,让他们不要再为过年忙碌。”有报道称,近年甚至催生了一个新行当——年夜饭“炒饭团”,一批人专门倒卖年夜饭,从中收取不菲的中介费。

  “到海南去,到东南亚去!”成了不少连云港市民春节的选择。1月26日上午,新浦区市民金小姐与新婚丈夫来到连云港国旅集团营业大厅,办理“新马泰”旅游手续。“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到哪里都是过年啊!春节年年过,今年就想换个过法。”截至1月25日,连云港国旅集团就接到了100多人的春节“境外游”订单,这让散户部经理王芳很高兴。她说,市民出游的愿望真是强烈,要知道,春节期间的花费比平常贵了将近一倍呢。

  社会学家指出,年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有扬有弃很正常。但国人过年的情结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传统的祭祀形式等。(王书明 王佩杰 刘艳元)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