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时曾显身手 腾冲“红旗渠”大修有心无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大旱时曾显身手 腾冲“红旗渠”大修有心无钱
2010年03月26日 09:03 来源:云南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杨应苍回忆当年修渠情景十分感慨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云南省腾冲,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水利工程,名叫北洞沟。经几代腾冲人累计施工13年,历尽千辛万苦始见功效,建成后中和乡民振、新街、樊家营、闫家冲4个村1400余人受益,即使在以往干旱之年,都能灌溉良田上万亩。正因此工程之巨,修建之难,耗时之长,北洞沟素有腾冲“红旗渠”之称。可如今,年久失修的老沟却面临着两难境地。

  首修 隧洞错位打偏了

  位于中和乡民振村南1.5公里的北洞沟,沟渠全长12公里,经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度施工始完成。说它有名,是因为它的创建者乃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之父李曰垓。据《腾冲县水利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筹集公私股款,创建北洞隧洞,历时7年,耗用资金10余万元,工程未竟而中断。

  至1939年冬,正值经费来源拮据,拟向海外华侨筹资时,殖边督办署裁撤,李曰垓离职,工程被迫停工。此事竟成李曰垓平生一大憾事,抱恨郁郁而终。

  据参与当年施工的老者回忆,当时殖边督办署的大部分公款都用在了工程上,李曰垓也贴进了不少的家私,最后入不敷出时,李曰垓夫人寸氏深明大义,变卖了陪嫁时的金银首饰,付给民工工钱,李家后人留下的却是大量铁镐、锄头等工具,到1958年大炼钢铁铜时才付之以炉,化为一堆废铜烂铁。

  这7年间完成隧洞南北总进尺554米(北洞313米,南洞241米),占全长的1/2。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南北对打时竟打偏了方向,终至无法对接。所幸的是,渠首北洞引水源3.46公里开挖支砌竣工。洞后7公里开挖了沟面,支砌了渠埂,渠首建成拦河滚水坝一座,左右安装了丝杆启闭闸门,左闸进水,右闸泄洪,闸上各建一个八角尖顶空心石塔。李曰垓于双塔上各题“如是”两字,至今双塔完好无损,仍在使用。

  再修 北洞沟豁然贯通

  1970年,腾冲县受当时林县修筑“红旗渠”的精神鼓舞,准备续修北洞沟,工程于1970年10月6日顺利开展。

  据介绍,续修初期的一年,都在集中力量清除南洞坍方。1971年11月经工程师张天德主持测量原洞方位后,证明角度确有误差,于是抛弃53米旧洞,直线引伸至北洞终点。从而在准确的基线上,南北相对开凿。1974年9月29日,北洞沟豁然贯通,不偏不倚。

  据记载,原有隧洞,北洞长313米,完好无损。南洞241米,洞口坍方封闭,沿洞大小坍方26段,平均9米一段。“入洞一身汗,出洞一身泥,今天清除,明天又坍满。指挥部召开‘诸葛亮会’,发挥群众智慧,研讨出‘进一步镶一步,进一尺拱一尺’步步逼进的措施,苦战45昼夜,越过险关。”

  当年参加了修渠的屈在红对30多年前的一些细节还历历在目:“打洞4个作业组6个小时换一次班,用一些原始简单的工具咬着牙坚持干,有时遇到坍方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都出不来,有一次我差一丁点就报销在坍方下了,亏得我眼疾腿快躲开了,只受了点轻伤。”

  1975年5月,北洞沟通水,许多老百姓喜极而泣,那时灌溉田地就达3000多亩,那种激动人心的时刻让屈在红等当地人至今都难以忘怀。

  现状 村民望渠兴叹

  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腾冲“红旗渠”修通的几十年间,曾经发挥了很好的灌溉效益,受益的4个村纷纷把旱地荒地改成水田,面积上万亩。“以前都是旱涝保收,对这条渠有很深的感情啊。”村民们本指望着在今年大旱时也能靠这条渠渡过难关,可如今的状况却让村民欲言又止。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近北洞沟,只见沟渠淤泥厚重、杂草丛生、倒毁严重,旱情影响了水源的变小不说,实际上已处于断流的状态。山下干得冒烟的田地等待浇灌,村民却无计可施,眼巴巴地望渠兴叹。

  村民樊有青说:“我打小就在这条沟里洗澡捉泥鳅,春夏两季引水浇苗栽插,过去好几次天干时也不见断过水,生产也没受过多大影响。这几年怎么就会断流了呢?为什么不出钱修呢?”

  无奈 大修“很差钱”

  同样参加过当年修渠的乡水管站老职工杨应苍则无奈地告诉记者:“我是最清楚这条渠的历史了,它确实发挥过大作用大效益。上世纪70年代集体时管护还比较到位,80年代包产到户后,起初每户拼一点维护费也还维持了近20年,但到后来,钱也难拼了,集体资金又困难,毕竟又是土沟土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慢慢地也就难引水了。我们测算过,要重修至少要600万元,我们也做项目上报过,争取过,可是县里乡里是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的。”

  乡党委负责人面露难色:“修,我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的钱;不修,我们也觉得对不起前人,更对不起群众。”记者随后在采访县水务局负责人时,该负责人表述了几乎一样的观点。(龚祖金/春城晚报)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