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温州:清明祭祀踏春两相宜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侨乡温州:清明祭祀踏春两相宜
2010年04月05日 19: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温州4月5日电(记者李飞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描述的正是江南春景。今天是清明节,浙南温州天气晴好,较之前两天,更适合出游。

  家家都过清明节

  清明节在温州民间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从前天开始,在外工作经商的温州人就陆续返乡,以至于通往温州的各高速公路上车流量骤增,在温州各县市区的小镇乡村里也不乏有外地牌照的各种车辆。

  吴先生一家三兄弟尽管在不同省份经商,但每年的清明,三家人是如约齐齐返乡给先人上坟扫墓,今年也不例外,一大家子十余口上山扫墓去。三十多岁的小吴一手鲜花,一手冥币笑着说,“其实鲜花祭祖很文雅,但对已经故去的亲人,从感情上还是希望这些冥币能对他们有用,希望他们能感知我们现在很好。”

  而对于那些年龄尚幼的小朋友们,今天可是真正的节日,春暖花开之际,比赛着谁能最先从满山外型差不多的椅子坟中找到祖先的坟墓。

  平常寂静的山头,今天则是最热闹繁华,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一个个躺在山坡上的椅子坟还是温州地区的一大特色。

  清明麻糍藏难忘童年

  从山上返回,家里的女人们早早将已经准备好的清明麻糍端出来,泛绿的清明粉团是用山上的野菜绵菜所制,再用一张柚子叶托着,透着幽幽的清香,吴家隔壁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先生对这种味道记忆尤新,“这个绵菜在我们小时侯是很难找到的,大多时候就被人家采去充饥了,能做成清明粉团,已属‘高档食品’”。

  村里个别上了年纪的老人,还隐约记得清明节麻糍的来历跟春秋五霸之一晋国重耳公子有关。当年重耳落难,介子推割自己腿肉以救他。重耳成晋文公后,请介子推出山。可他避而不见。

  重耳听从旁人建议试图烧山以逼节子推出山,节子推不愿出来被烧死。重耳大哭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因此,每逢寒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中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因这两个节日期乡去不远,通常民间合而为一。

  先人故事促移风易俗

  跟吴先生家不同的是,市区一些家庭大多有公墓,其中个别新潮时尚的家庭开始采用树葬或壁葬。

  而在中国著名侨乡温州文成人的心目中,他们最为推崇的还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的墓,这是一丘简朴的扶椅式土坟,只用一些岩卵石依山筑成,连青石都没有。墓地上杂草丛生,四周长着一些松柏,外面是一堵用大小不等的小石块砌成的矮矮的围墙。

  在文成当地还流传着着这样的故事,刘基病重之际,儿子们将有石桌石马等物的豪华坟墓设计图给他看,刘基看后生气地说,要这些东西干吗?你看古人造字,“墓”字是指一个人躺在地上,头上长草,接受阳光雨露,与天地合而为一。你们将这些石头压在我头上,我能舒服吗?

  今天,就是这样一处简朴之丘,除刘氏后人来祭拜之外,还吸引游人前来观摩膜拜。(完)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