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海侨东南亚风情园:一园风情一片侨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江门市海侨东南亚风情园:一园风情一片侨情
2010年04月09日 11:03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生代年轻人成为舞蹈团的主力成员,意味着由归侨带回的东南亚风情得到传承。
    在第十届台山文化艺术节上,来自海侨的东南亚风情舞蹈,使市民感受到浓郁的异国风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作为一处旅游景点,海侨东南亚风情园在广东省江门地区人人皆知。正因为名声在外,不少旅游爱好者已熟知其几大看点,即异国风情舞蹈、江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村”(即江门市最大的归侨村——五丰村)、印尼家庭博物馆、田园风光、各种应节水果。

  当然,这样的归纳已经颇为精到,但是,记者以为,“东南亚风情”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与象征,因此,探访海侨东南亚风情园,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或许更耐人寻味。

  历史

  特殊时期的特别安置

  在20世纪中期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20多万名华侨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被迫返回祖国大陆。为及时安置这些归难侨,我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有企业性质的华侨农场。目前,中国共建有84个华侨农场,主要分布在海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江西等地。

  海侨东南亚风情园的风情舞蹈表演队队长陈宏卫告诉记者,中国每个华侨农场的性质、结构都差不多;海侨东南亚风情园是一个聚居了来自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印度、柬埔寨、老挝、文莱等13个国家和地区归侨的村落,园内居民穿戴东南亚各国不同的民族服饰,各自沿用着原侨居国的风俗习惯与饮食文化,是一个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小小联合国”。

  居住

  绿色家园别具一格

  记者看到,与国内一般村庄不同,该园中的村子,屋前屋后的装扮非常特别,几乎家家都有个小花园。重要的是,这些花园不是政府统一规划而建,而是村民自发而为。走进村民的屋里,多显得窗明几净,其家居卫生似强于园外一般人家。

  陈宏卫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户人家:其户主刘志光是泰国回来的归侨,爱人也是印尼归侨。有一年,刘志光个人掏出2万多元,买回花草和椰子树等,把村里一个临时堆放和焚烧垃圾的通道地,平整一番后建成了花园。随后,他还在花园装上了彩灯,名曰“刘星花园”。

  另有一个姓胡的马来西亚归侨,为了搞绿化,看上了风情园所在的五丰村的垃圾场(面积比较大,约有1亩地),于是,他向五丰村委会要到了这块地,与村委会合作搞绿化。“自己掏钱搞绿化给大家享受,他们以这种做法为荣,而不是为了贪图私利。”说到这时,记者明显感觉到,作为风情园的一名村民,陈宏卫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事实上,这两位归侨只是五丰村村民的一个缩影。该村只是个小村,但却引入了其他村难以企及的大绿化、大园林观念。目前,该村绿化已做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园,是典型的花园式新农村;走入村中,极目四望,房前屋后尽是荔枝、龙眼、芒果、黄皮、香蕉,还有自东南亚引种的杨桃、波罗蜜和人心果等。记者最关注的是归侨引种的蕃鬼荔枝,这是一种很大的荔枝。还有一种结酸果的阿桑树,也是归侨们引种回国的,海侨的风情园里以前有好几棵,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一棵了。

  饮食

  侨居国风味依然飘香

  每逢过年过节,归侨的家里最少有一道菜是原侨居国风味的。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五丰村村民的家中,也还常有那种风味存在。

  一些比较年长的归侨,至今仍沿袭着很地道的原侨居国的生活习性,比如印尼老归侨,就特别爱吃辣;老归侨对菜式也很讲究,仅做一份羊肉,他们要用到的香料就达12种之多。再如,五丰村新一代的年轻人现在都可以接受中外两方面的文化,但老归侨们依然保持了不吃猪肉的习惯,因为他们当年的侨居国,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

  “国人管杀鸡杀鸭叫加菜,但在我们这些归侨的二代、三代看来,加菜是指做一些有东南亚地道风味的菜。”陈宏卫如此强调五丰村与外界一些饮食上的不同,“我们很喜欢吃冷饮,制作冷饮的花样也多。点心我们也吃得多,像千层糕和黄金糕,现在江门都吃得到,都是马来西亚引进的。外面做的这两种糕,和我们做的样子一样,但味道不一样,少了一种独有的香料,这种香料的种子是我们归侨从外面带回来的。遗憾的是,我们爱吃,但会做的人却不多了。”

  民风

  和谐相处树文明典型

  除了居住环境,陈宏卫对五丰村的另一特点颇感自豪,他由衷地感叹:“归侨及侨眷生活区的治安和别处完全不同,这里的生活很悠闲、很和谐,居民之间关系处得非常好。”

  现在的“80后”、“90后”,都和别的地方差不多了,他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也是出去打工。二代、三代的侨眷,与侨居国还有不少联系,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会打电话和那边的亲戚互致祝福;理所当然地,这些归侨的后代,多少也会说一点侨居国的语言。

  东南亚风情园所在的五丰村,是江门市最大的归侨村,也是江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村”。此外,海侨还于2006年获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海侨的村民一般都认为,东南亚风情园为海侨的知名度提高做了很大贡献。

  歌舞

  特殊风情彰显浓浓侨味

  与普通的村庄与村民不同,自第一代东南亚归侨开始,东南亚诸国人民能歌善舞的才艺一直在五丰村延续。基于该村的歌舞特色,外界习惯于将五丰村等同于专事歌舞表演的海侨东南亚风情园。

  海侨东南亚风情园表演队于2002年4月中旬组建,当年5月1日正式试业。回想当年,陈宏卫由衷地认为,该表演队从组建到正式营业只花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这完全有赖于台山向来做得不错的社区文化工作,这种牢固的文化基础,为海侨东南亚风情园表演队的快速组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为什么要组建这样一个表演队?陈宏卫称,最根本的是为了保护海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华侨文化,以配合台山市做好“侨”字文章,打造第一侨乡。

  印尼风情舞蹈据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学习过中国舞的人再来学东南亚舞蹈,很难跳出原本的那个韵味,因为两种舞蹈的基本功要求不同。“除非你是一张白纸,来学东那亚舞蹈,才不会受中国传统舞蹈的习惯限制。”陈宏卫说,“因此,我们表演队一般只从本地招收演员,一是便于教习,二是便于传承。”

  品牌

  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

  海侨东南亚风情园表演队自组建以来,得到了台山市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为表演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使表演队迅速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台山文艺的一块耀眼品牌。据统计,风情园表演队自成立以来,每年到台山市外进行表演、演出、比赛不少于20场。成立不到10年的时间内,该园已在江门市级以上的各种文艺比赛中获大小奖项20多个。2009年,该园还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务院侨办主办的国庆50周年晚会,受到高度评价。海宴华侨农场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荣获“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殊荣,亦得益于台山市文广新局的重点申报。

  陈宏卫自豪地告诉记者,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韩达礼曾到海侨参观,看完他们表演队的表演后,韩达礼兴奋地表示:“来这个华侨农场,就像是生活在印尼本地。这里的风情歌舞表演也比较地道。”韩达礼还承诺,将派老师到海侨教授舞蹈,以使这里的东南亚风情舞蹈更加地道,韩达礼还向表演队赠送了一种印尼独有的乐器。(曹乃付 何培华 文/图 )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