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工作疑遭顶替上访20年 称快到家破人亡地步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男子工作疑遭顶替上访20年 称快到家破人亡地步

2010年07月09日 0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92年4月,又有过一次莫名其妙的借调。杨道璋突然接到通知,他被借调到江陵师范学校校办企业油毡厂工作。这次借调的奇怪之处在于,江陵县属于荆州市,作为落实政策后分配到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竟然被跨地市借调。更为奇怪的是,杨道璋去了以后,却发现这个油毡厂厂房倒塌已久,根本不能生产,已经被当地设为砖瓦厂。杨道璋无奈之下,只好拍下照片,“留此存照”回到荆门。

  此后,他和妻子开始了漫长的上访历程。家境渐渐由小康到一贫如洗,再到债台高筑,人由壮年到头发灰白,“上班疑案”一直却没有进展。

  这期间,他的财政工资却仍在发放,只是没发到他手里而已。荆门市人事局1990年11月14日79号文件显示,他的“月基础职务工资定为89元”,而1993年荆门市白庙街道办事处劳动人事办公室的一份证明显示,杨道璋“月基础职务工资为壹佰贰拾贰元”。他的人事档案也存于该办公室。

  杨道璋说,一直到1996年,他的工资仍在他的名下发放。

  2001年,荆门市进行区划改革,原属东宝区的白庙街道办事处划归掇刀区。在这过程中,杨道璋的档案却离奇失踪了,掇刀区找不到,东宝区也找不着,杨道璋如同遭遇雷殛。这么多年的上访,凭借的就是档案还在。现在档案没了,十余年的上访路就如同做了梦一样,到头皆是虚幻。

  更可怕的是,这次区划改革后,不仅档案没了,街道办办理户口的人员也不肯为他读高中的女儿办身份证。没身份证,女儿没法高考。

  又是持续两年的上访,2003年,东宝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档案室里,寻找过多次的杨道璋的档案竟然又再次神秘出现。

  也就在这段上访过程中,杨道璋说,某天,他在荆门市委大门口,有个人经过他身边,看四周无人,偷偷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去查查李舒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李舒平分房享受的优惠让人怀疑

  李舒平何许人也?杨道璋此前不曾关注。但按指点查下来,他此后的上访重点,变成了指控李舒平顶替他的位置。

  在掇刀区白庙街道办事处2005年的一份文件中,对李舒平是这样介绍的:“男,现年37岁,1987年10月至1992年6月李先后在荆门市物资储运公司、白庙精细化工厂任司机,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在白庙企管会任司机(1993年8月)招工;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在白庙街办任司机;2000年至2002年先后任街办经贸办主任、副主任;2003年元月调入街办劳动保障事务所任所长”。

  据了解,经贸办即由企管会改名而来。

  李舒平的工作简历,确实与杨道璋有重合点,1990年杨道璋也被分配至白庙街道办企管会,却一直未能上班。

  调查过程中,杨道璋获得了一些材料,包括李舒平1993年的招工登记表,1996年的任职通知,1997年的《核编准增通知单》和1999年的《吸收录用干部审批表》(以上日期均为表上所填写日期)。

  这些材料显示出了许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招工表与《吸收录用干部审批表》字体完全不一样,很可能不是同一人填写;其次,不同的材料上显示李舒平参加工作的时间和工作履历也不一样,比如,2005年的调查结论说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他在白庙街办任司机,但录干表上显示,他在1996年后担任白庙工业联合公司副经理,而在1997年的《核编准增通知单》上,原所在单位一栏却写着“区建安公司”。

  更为奇怪的是,招工表和录干表上,李舒平父亲的名字也不一致,一为“李家元”,一为“李永元”。

  李舒平现在的身份是白庙街道办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杨道璋据此认为:“李舒平的身份为农民,是在代替我的位置上班一年多才补了一个空挂假招工手续”。

  他的一个有力证据是,1999年,东宝区进行房改的时候,分了一批房子,当时只有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人才享受房改优惠政策。其他人即使属于事业编制,也需出市场价购买。

  而白庙街办的文件也显示,李舒平身份为工人,白庙街道办信访负责人王燕华说,李舒平是事业编制。但李舒平却在这次房改中享受到了房改优惠政策,杨道璋认为,只有顶替自己的资格才有可能。

  对于李舒平顶替杨道璋身份买房的说法,白庙街道办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也说,他认为情况就是如此,因为当时即使是全额事业编制的,也是按市场价购买,不享受房改优惠政策。

  杨道璋开始举报:“白庙街道办事处瞒天过海、偷梁换柱用没招工招干的农民代替文革师范生的位置当官。”

  补发工资、解决住房、作退养处理,但事情并未结束

  上访十几年后,杨道璋一家已经沦落到了悲苦境地。外债借了数十万,代成玉又一身是病。没有房子,只好搭几个棚子容身。后来棚子成了危棚,他就搬到了白庙街道办的办公楼,被街道办安排住在一间门面房内。

  到了后来,他们连坐车的钱都没了,上访要走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走到要上访的部门,候着领导。走得远的时候,每天要走几十公里。

  女儿上学,学费和生活费也一直是东拼西凑,实在没钱的时候,一个馒头就是她全天的食物。

  伴随的还有屈辱。2003年,当地晚报刊登一篇《一贫困生7000元费用一笔勾销》的文章,正是以他们女儿为报道对象的。文章的通讯员是女儿的班主任,文章说她“自幼失去父母(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由其姨母收养。”

  2005年,杨道璋一家终于赢得了翻身仗。这年4月,白庙街道办发出7号文件,决定对他的问题作出如下处理:

  一是据实补发杨道璋1990年4月至1992年3月落实政策到企管会期间及1993年4月至2003年3月未工作期间的工资;二是把他的身份定为事业干部,将他作为事业单位退养人员处理;三是负责为杨道璋落实房源。

  这一处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杨道璋多年上访的诉求。虽然他对历史问题仍然没能说清楚很不满意,但毕竟结果是好的。

  然而接下来,他却无法认同定出的工资标准,也坚持要回分给李舒平的房子。这之后,他们又开始了长达5年的上访,这次上访的焦点变成了两个,一是工资标准,二是到底该补偿哪套房子。

  杨道璋说,对于工资标准,他认为少算了很多,对于住房问题,有领导也曾口头承诺收回李舒平原先分配的房子,再分配给他。有领导人不仅答应收回房子分给他,甚至还让白庙街道办信访人员王燕华带他实地去看房子。

  王继华证实,确实带杨道璋看过李舒平分的那套房子。“当时领导找他来谈情况,领导让我带去看看”,“也不知道领导是什么意思”。

  但掇刀区信访局副局长阳玉峰认为,杨道璋要回李舒平原先分配的房子的要求,明显是偏执的表现,因为这套房子已经卖了几轮了,杨道璋要房子的举动,就像要把泼出去的水再收回来。

  然而,杨道璋坚持认为:“我的要求都是合理要求,并不过分。”他说,上访二十年,他已经快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也实在不愿意再上访了,“如果我没有遭遇这些黑幕,如果不是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我又怎么会去上访,政府部门又何需花这么多钱,防止我上访?”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