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大学毕业罹患尿毒症 母亲欲捐肾救爱女(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少女大学毕业罹患尿毒症 母亲欲捐肾救爱女(图)

2010年08月05日 11:42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最先发现女儿不对劲的是母亲叶金环。

  今年6月底,女儿刚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学英语翻译的她3月份开始就在义乌一家公司实习。“工作环境挺好,任务也不重,挺轻松的。”

  端午节的前几天,女儿说觉得头不大舒服,就从义乌回到了金东区江东镇贾村老家。叶金环第一眼看到女儿,就觉得她精神不好,“她说不舒服,腿疼,眼睛看不清楚。”

  第二天,端午节,她带着女儿赶到金华市中心医院。

  进入医院之后,女儿说呼吸困难,“医生让她做深呼吸,她试了三四次,都很痛苦,根本做不了。”叶金环的眼泪就开始扑簌扑簌往下掉。

  然后,情况急转直下。女儿立即被转到了肾脏科,说是尿毒症,要马上手术,医生开出了“病危通知书”。叶金环接过来的时候,手一直在发抖。

  傍晚,她的电话响了,一个又一个。是女儿她外公外婆打来的,做了一桌的菜,正等着外孙女回家吃饭。叶金环不敢接,也不敢关机,就看着它响了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每隔一天做一次血透。叶金环至今还没有很清楚地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只知道,这能维持女儿的生命。

  女儿很懂事,每次血透前都会说:“妈妈,我血透的时候你睡一会吧。”可叶金环哪里睡得着。女儿熟睡时,她就坐在床边偷偷掉泪,被女儿发现时,就说眼睛里进沙了。

  这一个月,她瘦了快10斤。

  “去杭州吧,如果那里能治好,还有希望,如果那里都不行,只能回家等死了。”中心医院的医生告诉叶金环,那里有救她女儿的最后希望。

  6月16日至今,叶金环一直陪着女儿,从金华到杭州,再从杭州到金华,到处看病。“我不能让女儿等死!”

  躺在病床上的贾雪兰一头短发,脸色暗黄。

  就在昨天,她剪去留了3年的头发:天天在床上,太热,而且要插各种输液管,短发方便。

  为什么会患上尿毒症,贾雪兰自己也说不清楚。

  她没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异样,只是一两个月前,她觉得自己胖了,一向80多斤的她一度达到100多斤,“现在想想看,那个时候是浮肿,因为医生检查时说我的脚是肿的。”

  住院一个星期后,贾雪兰终于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病房里都是这种病,瞒不住的。”

  她很难受,觉得自己要死了,她给同学打电话说,自己活不了多久了。

  但这些话,她从来没在爸妈面前说过,“他们已经很难过了。”

  以前,她从没想过自己要活几岁,那是很遥远的事。

  现在,医生很清楚地告诉她,如果坚持做血透还能活15年。

  “那个时候我37岁。”说这话时,贾雪兰一脸平静。

  她非常努力地,在接受这个事实。

  “我现在吃饭不能吃咸的,要清淡,每天要保证4两饭、3两肉、2斤蔬菜。”

  吃饭、喝水,就是这样简单的事,也会威胁她的生命。

  她不能多喝水,嘴唇干得起皮。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趁爸妈睡着时,她偷偷喝光床头的一大杯水。后果是,医生们紧急抢救,一次性从她体内拉出了3000克液体,手都被抽干了,看起来像老年人的手。

  后来,她就随身携带一个小塑料瓶,只能装200毫升的水,渴了就拿出来看看,实在忍不住就漱漱口。

  “我要很了解自己的身体,配合治疗,这样才能活下去。”

  瘦小的贾吉星坐在金华市中医院血透室外面,等待女儿血透:从昨天下午1点到5点,每次4个小时,这样的治疗已经持续了一个月。

  医生确诊女儿为尿毒症,发出病危通知单时,老婆迟迟不愿动笔签字。他走上前去,歪歪扭扭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知道”二字。

  可到现在为止,他都不太能接受“连感冒都不大有”的女儿会得尿毒症,而且到了“必须换肾”的地步。

  杭州的医生告诉他,最好能换肾,只靠血透是撑不牢的。

  贾吉星、叶金环立即去验血,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验血。

  一查,他是AB型,和女儿不匹配。“后来就是她妈,谢天谢地,是合适的。要是再让我们去找肾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贾吉星顾不上心疼老婆了,“毕竟孩子年轻,以后的日子还长,要多考虑她。”

  现在,贾吉星只想着能尽快筹到钱。

  贾吉星在浙江师范大学做门卫,一个月只有900多元,老婆做外贸产品的包装,一个月也就1000多元。

  换肾的费用要十几万,每隔一天要做一次血透,一个月的费用就是5000多元。前期的治疗已经花掉了十万,这些钱都是亲戚朋友凑的。

  我们问他,借了那么多钱,以后怎么办?

  以后?他没想过。只要活着,总能慢慢还清的。

  眼下,他只要女儿的命。本报见习记者 张苗 吴朝香 文/摄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