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花7年时间写出举村移民前村庄往事(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农花7年时间写出举村移民前村庄往事(图)(2)

2010年08月18日 13: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开始时,村子里的邻居们并不了解他这个“宏大的想法”。

  他曾经去清朝一位“神医”的后代家里,希望看看当年病人们送来的匾额,结果遭到一阵白眼:“你闲着没事吧?我都砸了烧了!”侯秀才只能心疼地连连摇头:“你祖宗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

  更多的人觉得,“秀才疯了!”那些被他缠着讲故事的人,总会觉得莫名其妙:“你问这个干啥?”还有人不耐烦地打断他:“有这工夫你还不如整俩钱花花!”甚至老伴儿也总埋怨他:“一不注意,就跑得找不到人啦”。

  可这是个倔脾气的老头,被邻居打断了话头,他就笑眯眯地重新问一遍;挨完老伴儿的训,他也会提着锄头出门,假装要去地里干活,却偷偷直奔村头的小树林,听乡亲们“谝故事”去。

  “人啊,没个执著的精神那是不中的。”说这句话时,侯秀才就像上课一样,带着抑扬顿挫的语气。

  从收集资料到写作,侯秀才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当同龄的老人们都在村头闲逛、打牌的时候,他却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把听来的故事,一笔一画地写在一张张薄薄的稿纸上。觉得困了、累了,他就起来抽根烟提提神,然后坐回去接着写。

  在那段时间里,儿子很担心他的健康,甚至“看到他写东西就来气”。

  “人家快退休了都到处转着玩,他就在这儿受累!”33岁的儿子侯玉峰回忆说。

  两年前,有邻居无意间看到侯秀才手上一份简单的初稿,口耳相传下,邻居们才知道,这个整天忙忙碌碌的“老秀才”,到底在做什么。

  开始有人鼓励他了,“要写就写好!”还有老人主动跑来,给他讲讲自己听过的故事。儿子也逐渐开始理解了父亲,还帮着老人,把十几万字慢慢敲进了电脑里。

  但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许多人开始注意“史书”中的“曝光率”。比如,有人会质疑,自己的父亲是连任了好几届的老支书,为什么没有被写进去?甚至还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父亲没被写进书里,指着侯秀才的鼻子,骂他“偏心”。

  侯秀才只能努力把他们都补充在自己的书稿里。不过,随着要求增加名字的乡亲越来越多,他也学会了放出统一的“官方口径”:“这只是村史的第一辑,等到出第二辑的时候,我会把你们都写上的。”

  事实上,侯秀才7年前设想的,只是一个简略介绍村子的文字提纲。但最后,经过4次修改,整部“村史”已经超过了10万字,记录了东岳庙村的历史、民俗,以及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轶闻故事,还有许多大篇幅的人物传记,以及村里三大家族的族谱。

  在这部书稿中,许多村里的年轻人第一次看到了村子厚重的模样,有一个小伙子告诉他,要不是这部村史,“自己连老祖爷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让侯秀才很是高兴,他觉得这“多少达到了他的目的”,不过,这个老人却有着更大的野心。

  “我希望东岳庙村的每个人,甚至这一带移民区的人们,都可以看到这本书。”他说,“村子虽然要拆了,但我们的根永远在这里,这不能断。”

  今年7月初,侯秀才和东岳庙村的几百户人家,冒着大雨,登上了离开的大客车。他们的目的地,是100多公里外的陆营镇东岳庙新村。

  在这里,村民们的房子不再是零零散散的砖瓦房,而是“像火柴盒一样”,带着嫩黄色的外墙,一排排整齐地立在平坦的田野中。

  年轻人大多享受移民的喜悦。甚至连侯秀才和老伴儿也承认,新搬来的村子“条件也怪好”:房屋整齐,地上再没了鸡屎牛粪,想要找邻居聊天,只要走上两步就能到,不像以前还要翻过一座山……

  可他们依旧怀念从前那个略显脏乱的村子。自打搬家之后,老两口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时候晚上做梦,老伴儿梦见自己还能在屋子后面的小河里洗衣服,不用再去拧那个“用不惯”的自来水龙头;侯秀才则会梦见自己又回到了以前常去的神仙洞、三瀑潭,还在户头坡的上面唱了首山歌——搬家来的这些天,他只有憋得狠了,才趁着大清早,跑到邻村的麦地里偷偷唱上两句。

  几个星期前,侯秀才和几个乡亲一起回到村里,想“再瞅两眼”,结果发现他们的祖屋已经被推土机推倒,四处都是瓦砾,暴雨过后,旁边的田地和树木也被冲垮了一大片,一个还没迁走的老妇人,抱住侯秀才大哭起来:“你们都走了,丢下我自己在这儿没人管……”

  这个老人努力了7年,固执地把东岳庙村的往事,留在了一部“村史”里,但那一瞬间,他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他怎么也留不住的。

  “无可言说,只能回忆。”这个瘦巴巴的老人一字一顿地说着,扭过身去,抠了抠眼角的泪水。

  就连那部最为珍贵的手稿,也没有逃脱被人遗弃的命运。在迁移那天,这摞厚厚的稿纸,被装车的工人们当做“烂纸子”丢掉了。如今,它们已经湮没在东岳庙村的某处断壁残垣里,再也无处寻觅。(付雁南)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