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返新疆 杨永青在周总理像前洒泪表心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一年三返新疆 杨永青在周总理像前洒泪表心声

2010年09月20日 14: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石河子9月20日电(记者 杨东)9月18日,一个女子迈着轻盈宁静的脚步,在新疆石河子市周恩来总理铜像前站定,表情肃穆,鞠躬……然后,移步至铜像左侧凝神仰望大厅正面墙壁的巨幅彩图。

  她身材瘦削,肩背微驼,脸庞清癯;整齐的短发,已经斑白;眼眶稍稍凸起,脸颊微凹陷,几处老人斑若隐若现……

  巨幅彩图内,周总理身穿白色短袖衬衣,上身前倾,双手叉腰,慈祥地微笑着与大家交谈。在周总理身旁站着几位活泼健美的姑娘,总理左边那个姑娘,脸蛋方圆,明眸皓齿,笑容灿烂,妩媚端庄,纯真大方。这就是45年前24岁的杨永青。

  杨永青今年内三次来到石河子。第一次,于6月下旬参加石河子总场成立60周年庆典,第二次于8月下旬率160余名曾经在新疆兵团工作过的上海“知青”游览……这一次,纪念周总理讲话四十五周年暨2010知青与边疆建设座谈会,她既是动员、联络者,也是会务组织、协调人。

  1963年,在华夏大地愈加高昂的激情的鼓动下,24岁的杨永青,写下“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不回头!”的血书,拒绝和父母一道从上海移居香港,又辞去无线电商店营业员工作,和大批上海知青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一四五团,开荒、种地、当教师。

  在调任共青团新疆自治区委两年后,写信给自治区党委坚辞请求回到一四五团工作,而后又被调任自治区团委任副书记、科协党组副书记,1998年退休后定居上海。

  1965年7月5日,周总理来新疆视察,在石河子亲切接见了上海知青代表杨永青和她的同伴。

  “当年,周总理接见我们这些知青,我很幸运地站在他的旁边。总理细心地问我生活情况和劳动情况。”

  据杨永青回忆,当时,周总理得知杨永青从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不远万里来支边,感慨道:“你来得不容易啊,一定要珍惜现在。”

  周总理对大家讲,“一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是前途可以选择。”

  不久,《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新疆勉励知青把毕生献给祖国建设》的报道。周总理的“一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但是前途可以选择”这句话成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著名论断,激励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来到周总理当年接见上海知青的新疆石河子市,参加“纪念周总理讲话四十五周年暨2010知青与边疆建设座谈会”,五湖四海的“知青”代表们无不感慨万端,杨永青更是难掩豪迈之情。

  代表们在座谈中达成共识: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锻炼、奉献、创造,这种社会责任感是“知青精神”的核心,在当今仍然应当发扬光大。

  到底该怎样发扬光大? 陆天明、邓贤、郭小雄等著名作家、学者、教授在内的所有代表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杨永青以《永远的丰碑》为题,讲述了周总理接见上海知青时的情景,并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大家,在新疆、在农场的30多年,“我的努力可以让这片土地更美好。”

  杨永青指出,专家学者应对“知青现象”从理论上加以提炼、提升,作家应当通过文学形象进行展示。

  基于此,她再度回到石河子。

  她在发言中倡议作家写一部反应新疆兵团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她说服曾经在新疆兵团当过“知青”的陆天明担任编剧并尽快创作剧本。“我就是为了当面与你交流想法才动员你来这里的。我想,在这里,现场胜过一切语言。”杨永青对陆天明说。

  周总理去世后,杨永青十分悲痛。那一年,不允许大规模悼念周总理。杨永青对此很气愤。有一天,从农田劳动回来的路上想到,在周总理接见上海知青的地方,建一个物品,表达石总场人和新疆的上海知青对周总理永远的怀念之情。当时任场长的文克孝非常赞同她的看法,并说,修一座“周总理纪念碑”。

  于是,杨永青和全团男女老幼都加入到修建行列。

  于是,周总理纪念碑于1977年7月5日耸入蓝天。

  不久,周总理纪念馆在纪念碑北侧落成……

  星移斗转30载,周总理纪念馆成为新疆的红色旅游景点、石河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次。先后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和世界各国的元首、宾客来瞻仰,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杨永青嫁给一位从事勘探测绘的军人,生有一女一男,于1996年回到上海。适逢拆迁,以有限的积蓄买得市郊一间房屋。丈夫复员后,经商受骗,失去大笔资金和公职,靠杨永青微薄的退休金维持全家生计。丈夫患肺癌,治病花费巨额资金却仍然去世,这让本来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尽管如此,我很自由,所以才能一年三次故地重游。”杨永青如是说。

参与互动(0)
【编辑:庄百万】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