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妇花钱登结婚启事 称传统婚礼像演戏(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博士夫妇花钱登结婚启事 称传统婚礼像演戏(图)

2010年10月02日 10:1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报纸上登出的“结婚启事”。(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相亲节目红火的今天,“征婚启事”遍布报刊杂志,但您在报纸上看到过“结婚启事”吗?昨日,一则用文言文写就的“结婚启事”刊登在昨天的《华西都市报》第9版上,引人注目,全文如下:

  “胡国宁与孟非业已在蓉登记结婚。频年奔于理想,未遑家室。今携手共奠事业之基,同享人生之味。谨此敬告,并谢众亲友挂念。宴省不柬,尚希曲谅。”

  启事采用喜庆的大红色为背景,加上“8.2厘米×6厘米”靠近报纸中心的版面,让该启事尤为引人瞩目。

  “好多年没见过报纸上印的结婚启事了!”有读者打来电话表示佩服,赞赏这种有个性的“裸婚”行为,也有读者直接打电话询问登报价格和流程,想要效仿。

  登报

  另类博士夫妻:“传统婚礼像演戏”

  华西都市报记者几番周折,找到这对登报的新人。这是一对同为博士的高知夫妻,两人于9月中旬登记结婚。37岁的丈夫胡国宁在成都某医院任职,小他8岁的妻子孟非正在一学校读博士。

  对于登“结婚启事”的初衷,孟非说:“传统的婚礼太千篇一律,出席的宾客有大半都不认识,感觉就像是在演一场戏。”

  加上工作特别忙,夫妻俩不想因办婚礼而打乱生活节奏,就想到了在报上公布的做法。这既延续了旧时传统,又可昭告所有亲友,“十分方便又有新意。”

  启事内容由孟非自己写成,昨日报纸一出来,十分喜庆,让孟非很欢喜,“效果比想象中还好。”她当即买了两份报纸回家,“老公开玩笑说把报纸裱起来,以后给孩子看看挺好的。”

  态度

  好友支持此举但家人不愿表态

  在报上刊登“结婚启事”的消息确定后,孟非给很多亲朋好友发了条短信,让他们关注10月1日的《华西都市报》。

  两人身在泸州的好友郭晓也收到了此短信,“我很敬佩他们的做法,有纪念意义,又向传统致敬,另外非常低碳环保。”与好友的支持不太一样,孟非的家人对此不愿表态,回应“这是年轻人的想法,不用采访我”。

  面对亲友的不理解,孟非依然很坚定,“虽然老一辈的亲友不一定接受,但婚姻大事我们想两个人做主。”

  孟非说,在报上公布结婚消息,也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不一定都得按常规举行婚礼。”

  业界

  婚礼策划师:婚礼上新人成“演员”

  四川婚庆联盟群主“阿建”是名资深婚礼策划师,对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排场,以至于婚礼变相成为“演戏”的现象,他深有感触,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新人成了演员,策划师就是导演,新人的父母是投资方,所有到席亲友就是观众。

  “尤其是年轻的80后新人,连筹划婚礼都是父母买单,婚礼安排更只能听父母的了。”国庆节前晚,阿建陪着一对新人完成了彩排,“就跟演戏一样,提前熟悉每个步骤,包括步行路线和每句台词。”

  阿建笑称,成功的婚礼策划师完全可以胜任导演的工作,如何让新人快乐地完成这场戏,很考验功力,“毕竟中国是讲究礼仪周到的国家,年轻人的很多个性想法,很难得到长辈的理解和认同。”

  对在报上登结婚启事的新人,阿建表示祝福和佩服,“他们很有勇气,完成了不少年轻人想做不敢做的事。”

  民俗专家:

  解放前曾流行法律完备后消失

  “我翻阅解放前的报纸,结婚启事是很常见的,就像如今的商业广告。”成都知名民俗专家袁庭栋说,他一早翻阅《华西都市报》时,也注意到了这则结婚启事,启事文字含蓄隽永,让袁老感叹有旧时风采。

  袁庭栋介绍,在“五四”运动至解放前,在报上刊登结婚启事颇为风行,家境优渥、社会关系广的人家一般会选择这种方式,另外这类家庭多有开明思想。

  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方式呢?袁老解释,这与当时婚姻法不完备以及婚姻登记所不普遍有关。当时结婚后在报上公示,一方面通知了双方家庭的亲友,另一方面也可在日后作为凭证,有一定法律效应。

  解放后,商业广告曾经在报纸上一度禁绝,“结婚启事”也在报纸上消失,等到报刊恢复刊登广告后,年轻人已不再热衷这种方式。

  接这单广告的业务员曹女士说,在她近10年的广告从业经历中,“顶多两三例类似业务,胡国宁与孟非的这个启事,花了5000元广告费。”但她透露,在国外,在报上刊登结婚启事是件约定俗成的事,不会像在我国这样让人惊讶。(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相关链接

  1924年11月17日,上海某报刊刊登了一则《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记者罗琴陈黎摄影杨涛)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