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渔夫捕到100多斤野生中华鲟 彻夜不眠照顾(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渔夫捕到100多斤野生中华鲟 彻夜不眠照顾(图)

2010年10月20日 09:13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工作人员给中华鲟体检,怕大鱼脱水,陈丰芳不停地洒水。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快看,100多斤重的大鱼游走了!”19日上午10时许,长江仪征段主航道上,一条身长和成年男子相当的野生中华鲟被放归长江。

  这条重达52公斤的中华鲟,18日夜被该市渔民误捕上岸。面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防止出现差池,淳朴的老渔夫一夜没敢合眼,不停照顾守护这条大鱼,19日大早委托本报记者向渔政部门报告。身负轻伤的野生中华鲟,经过专业人士治疗后,又回到了原生区域。

  收网 斗智斗勇一个半小时

  仪征市真州镇南门社区渔民张福兵、陈丰芳夫妇已年近花甲,这对忠厚老实的夫妻昨天一大早成了江边的“新闻人物”。

  记者赶到现场时,看到这条中华鲟通体呈青褐色,身长足有1.7米。可能是夜里折腾得筋疲力尽了,这个“大家伙”像婴儿一样静静地躺在船头。

  今年59岁的张福兵告诉记者,18日傍晚5点40分,他照例去长江仪征泗源沟段江面收网。收了9条网后,当他习惯性地将第10条网慢慢拖出水面时,顿感手里一沉,几乎是同时水面开始翻动起来,不时有水花溅到老张的身上和脸上。凭大半辈子的捕鱼经验,老张知道肯定遇上“大家伙”了!

  面对这个“水下对手”,张福兵当机立断,把收上来的网慢慢回放进水里,尽量不去惊动它,他要等待一个最佳时机。可能“对手”也感觉到了危险,就在张福兵将网慢慢放进水里的时候,它警觉地拽着网直往前蹿,把渔船向前拖出4米多远。张福兵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什么,但他清楚大鱼在被捕捉上来之前至少会发力3次,等到它筋疲力尽的时候,就是捕捉的最佳时机。

  果不其然,大鱼第一次发力将近半个小时后,又开始不安稳起来,但是这次力量明显比第一次小得多;等到大鱼第三次发力时,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只是尾巴象征性地摇摆了几下。张福兵知道机会来了,赶紧发力拉网,并猛地用孙女的衬衫一把抱住大鱼,再用绳子一套,就牢牢抓住了对手,整个过程一共花了一个半小时。

  守护 为它消毒,一夜未合眼

  “不好,是中华鲟!”就在“大家伙”现身的一刹那,张福兵凭借多年打渔的经验脱口而出。为保证中华鲟安全,老张将被控制的中华鲟半沉在水中。因为知道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老张怕有闪失,想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告仪征市渔政管理站,但这时早已到下班时间,只能等第二天。

  当天晚上,张福兵就叮嘱老伴陈丰芳和儿子张跃钢,不许将捕捉到中华鲟的消息说出去,怕万一有不法分子打中华鲟的主意。如何守护中华鲟平安度过一夜,成了老张最头疼的问题:中华鲟的头不能用绳子捆绑,不能把中华鲟的皮肤划破……为了照顾好中华鲟,张福兵使劲回忆以前渔政专家给大家讲解的知识。张福兵告诉记者,“我昨天一夜都没睡,每隔一个小时就爬起来看看中华鲟怎么样了。”

  在照顾中华鲟的同时,张福兵也打定了主意,将这条中华鲟放回长江。“因为怕中华鲟感染,老爸还找来高锰酸钾,涂满中华鲟全身。”张福兵的儿子笑着告诉记者,因为父亲捕到了中华鲟,自己也跟着“沾光”,现在大家都叫他“鲟鱼哥”了。

  随后,仪征市渔政监察大队专业人士赶到了现场。经专家“体检”,这条中华鲟长172厘米,宽27厘米,重52千克。仪征市渔政管理站站长陈振宏告诉记者,中华鲟一般出现在长江扬子江段水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为捕杀等因素,野生中华鲟的数量日益减少。此次捕获的中华鲟超过100斤,不仅在扬州,就是在江苏省也属罕见。

  放生 中华鲟摇头摆尾“感谢”

  要放生中华鲟了,张福兵恋恋不舍地看着自己亲手捕获、并一起“相处”了十多个小时的中华鲟,直到儿子催他早点放生回来去捕鱼时,他才将船发动起来。

  柴油机嘟嘟地响了,老张亲自掌舵。中华鲟怕失水,渔政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不停地用手沾水洒在中华鲟的身体上。

  “水深的区域污染比较小,更适宜放生中华鲟。”为了找到合适的放生地点,张福兵在中国渔政32293号渔政船的护卫下,整整开了20多分钟,将船停在了距离江面较远的中心区域。

  柴油机一停,他就立刻赶到船头,他要亲自送中华鲟最后一程。大家七手八脚地用旧布将中华鲟裹好,小心翼翼地抬起来,缓缓地放到江面上,把布松开。

  中华鲟获得了自由,立即欢快了起来,在水上打了几个滚,水花飞溅到救命恩人的脸上,它还摇摇头,摆摆尾,好像受到恩人的照顾,舍不得离开似的。大家笑着说,这是中华鲟送给老张最好的礼物,张福兵也笑了。

  “打了40多年的鱼,也捕过大鱼,但是没有哪一条比这条中华鲟更通人性。”张福兵感慨道,“中华鲟跟人一样,是有灵性的。”附近渔民告诉记者,老张几岁时就跟鱼打交道,对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捕到中华鲟放生,大家一点都不奇怪。(通讯员 董鑫 周晓明 记者 陈咏 文/摄)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