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企业陷入“搬迁困境” 几百员工面临失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贵阳一企业陷入“搬迁困境” 几百员工面临失业

2010年11月01日 10:19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厂房能搬水源地搬不走,几百员工眼看着面临失业

  “叮咚、叮咚……”清脆的泉水唱出的歌声本应令人心情怡悦,但最近,贵阳柏腊山饮料厂和送水站的几百名员工却乐不起来。眼下,这个饮料厂的职工正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甚至企业也有可能被迫关闭。

  “企业很可能生存不下去了,这么多工人面临下岗,我们到底该怎么办?”10月31日,柏腊山饮料厂负责人陈斌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望着苍天,无奈地发问道……

  企业呼声难阻“拆迁令”

  10月22日,记者来到了贵阳市小碧乡水坝村沙冒井水源处,看到从地下喷涌而出的10股清泉,贵阳柏腊山饮料厂就是靠抽取这里的泉水维持生产的。该厂负责人陈斌告诉记者,这个饮料厂每天要生产大约3000桶左右的纯净水,销售到贵阳市的一些单位,十分受欢迎。

  然而,令陈斌和企业的几百名员工心急如焚的是,目前企业却陷入了贵阳市西南环线二期工程的整体搬迁的困境。因为企业的厂房可以搬迁,但作为该厂的生产水源——沙冒井则无法搬走。根据贵阳市西南环线二期拆迁的相关规定,沿线没有置换搬迁,随着拆迁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眼看着该厂就要因拆迁而消亡了。

  半年以来,陈斌四处奔走,希望厂房就近置换土地进行重建。对于他来说,厂房就近置换土地就等于挽救了整个厂子。令他头痛的是,企业本身就在离水源地不足50米处有一片承包的土地,小碧乡政府却以这片土地是“林地”为由,禁止企业动工新建厂房。

  “这半年以来,我基本上天天都去乡政府寻求帮助,但问题就是得不到解决,太令人心酸了。”陈斌告诉记者,今年元月份,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贵阳市书记、市长交流平台的电话,很快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南明区政府还曾来到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提出要帮助企业解决合理要求。但时至今日,小碧乡政府对企业搬迁问题并没有拿出一个意见。

  陈斌说,企业并非是拆迁钉子户,而是因为纯净水生产企业的行业特殊性,不能搬动水源,所以想就近找块土地重新建厂。“企业经营这么多年了,在贵阳市也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哪个员工也不想企业就这么没了。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叫我们如何是好?”

  重建厂房遭遇“土地变脸”

  今年55岁的陈斌,原是贵州省木业总公司的职工。1992年,陈斌被从原单位分流出来,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他积极自主创业,不仅酒店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还带动了十几名下岗工人与他一起致富。

  据陈斌介绍,1999年,他找到小碧乡下坝村村委会,与村里签订了承包酒店对面葫芦坡3亩荒地的用地协议,用于扩建农家乐项目,这一项目很快通过了贵阳市花溪区乡镇企业局的立项批准。

  2004年,随着餐饮行业竞争激烈,陈斌萌生了企业转型念头。很快,他就利用酒店原建筑基础和水源地优势,办起了贵阳市柏腊山饮料厂。由于水质不错,纯净水在客户群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水厂慢慢有了一定的规模。如今,他的企业日产纯净水3000余桶,拥有300余名员工,设置了180多个送水点。2007年,为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同时也出于支持贵阳市西南环线建设的需要,陈斌找到小碧乡政府,提出利用葫芦坡荒地重新修建纯净水厂的设想,当时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

  欣喜之余,陈斌很快向深圳的纯净水设备制造厂发出订单,投资400余万元购买了两条全新桶装水生产线。按照他的设想,不出一年,企业就能焕然一新,还能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

  然而,接下来一连串的变化,让陈斌的创业梦想陷入了步履维艰的境地。

  陈斌告诉记者,2008年,小碧乡由贵阳市花溪区划归南明区管辖,陈斌的扩建计划也由此搁浅,新购买的设备被迫闲置在厂房里。更令他意外的是,当他再去乡政府咨询企业搬迁事宜时,却被告知葫芦坡土地性质为“林地”,并非“荒坡”,不能用于修建工厂。

  “我和村委会签订的《用地协议书》中明确该地块为‘荒坡地’,以前花溪区各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我们企业扩建,可如今‘荒坡’变成了‘林地’,不让企业整体搬迁重建。为什么会前后矛盾呢?”陈斌极度无助地说。他给记者出示了1999年与小碧乡水坝村村委会签订的用地协议,上面很清楚地写着陈斌征用的1800平方米的土地性质为荒坡地。

  谁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10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了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乡政府,见到了该乡副乡长杨仕春。

  杨仕春告诉记者,今年1月,小碧乡政府会同林业绿化局等单位对这块地做了现场调查。由于这块地属于地方公益林中的环境保护林地,里面种有马尾松等树木,不能用作建设用地。如需使用,须报市政府同意后,依法办理征占林地手续。

  对于“荒坡”变“林地”这一问题,杨仕春表示,这是因为当年村里没有摸清楚这块土地的性质。

  “这块地原来有些马尾松在上面,后来村民开荒种了庄稼,村里就以为是荒地,于是就签了协议。” 他说。

  采访中,杨仕春告诉记者,这个企业在乡里算是一家不错的企业,上缴税收不说,还吸纳了地方富余劳动力,和老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对于陈斌土地置换拆迁的要求,杨仕春表示乡里无法支持。因为根据规定,整条西南环线二期拆迁搬迁工程都是现金置换搬迁,没有置换土地搬迁的条件。

  杨仕春给记者出示了贵阳市规划管理局南明分局于2009年4月17日对陈斌来访材料的处理意见。该处理意见指出,柏腊山饮料厂用地内位于西南环线以北用地部分为规划市政道路用地及鱼梁河绿地保护带用地,不得占用,建议扩建工程搬至其自有用地内位于西南环线以南的规划为居住用地的范围内修建。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柏腊山饮料厂对面的这块“荒地”,看到稀疏的灌木丛中夹杂着村民的菜地。

  陈斌告诉记者,因为这里的土地并不肥沃,蔬菜长得“很矮”。就在草丛旁边,竖立着一个巨大的高压线塔,不远处施工的灰尘扑面而来。再往前走,便有一片凸出坟包露出地表。

  “这里以前就是周边村民的坟地,我已经和村民协调赔偿,迁走了许多。要不是企业重建计划搁浅,这些坟也会迁走的。”陈斌说。

  走进陈斌的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角堆砌的各种管线,这都是当年买回来的生产线零件,如今表面已经锈迹斑斑。已在该厂工作了8个年头的维修工杨荣玉和几个老员工翻弄这些零件含着泪花说:“这些设备花了很多钱,现在就这么闲置着,真可惜!”

  “明年5月就是西南环线二期全线通车的日子,留给我们企业的时间不多了,真希望有关部门能从企业发展和员工就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看着身边的这些老员工,陈斌焦急万分地说。-本报记者 赵福中 -本报实习生 李丰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