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隐婚族”现状调查:恐增加子女负担不领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年“隐婚族”现状调查:恐增加子女负担不领证

2010年11月01日 14:08 来源:四川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甜蜜耍朋友却偏不扯证,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对成都老年“隐婚族”现状进行调查

  清晨,城东一家养老院,陈大爷和杨婆婆一起出门,两人手牵手,绕着池塘边走边说悄悄话。平常,钓鱼、喝茶甚至吃住,他们都在一起。

  不过,这对外人看来无比幸福的“老两口”,其实并没有领取结婚证。在双方子女眼中,他们也不过是相互陪伴的“大爷”和“婆婆”。

  有调查称,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进行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他们中的一部分选择了“隐婚”———不登记,却像情侣或夫妻一样生活。

  在成都一些养老院,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隐婚”群体真实存在,因为种种原因,一些“黄昏恋”没有公开,不被接受,不愿提及……

  这些老年人为什么会淡化传统“名分”观念、选择“隐婚”?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从“隐婚”老人身上,年轻一辈是否应有所领悟?

  “隐婚”老人一怕

  有人嚼舌根,难听得要命

  ●有人开玩笑说,干脆去把证扯了。但两人都“没这个打算”,他们依旧看重外面的舆论,“一些老年人看见别人稍一接近,就会凑在一起嚼舌根。”

  10月26日,城东园缘养老公寓。二楼一间小屋里,76岁的曹婆婆正在午休。她准备下午跟孙老头出去转转。孙就住隔壁,两人年龄相仿。曹婆婆说,这个老头是她的好朋友。

  每每说到这些,旁人就会下意识地交换一下眼神,善意地笑一笑。在这个入住了300多名老人的大院里,曹婆婆和孙老头是公认的“一对儿”。一对儿是什么意思?“就是耍朋友嘛!”几个老人笑呵呵地说。

  两年前,曹婆婆和老伴来这里养老。老伴得癌症临走时特意交待她:可以多去找找孙老头,跟他一起钓鱼。以前,老两口就时常跟他玩耍。

  孙大爷会弹琴、唱歌。曹婆婆和他摆得拢。渐渐地,闲言碎语来了,说老头前脚走,她后脚就想着谈恋爱了,“骂啊、吐口水的都有”。办公室的人开导他俩,“老年人之间,说得拢就多说,相互关照多好。”子女也说,只要他们愉快,不干涉,活一天,就要愉快一天。

  他们开始不管外面的反应。曹婆婆喜欢看碟子,有时候VCD坏了,只需招呼一声,孙大爷就会来帮忙修理。孙大爷要是有些小病小痛,她也会端茶送水……以前平均每周要来看两三次的女儿,看母亲有人照顾,后来就没来那么频繁了。而孙大爷的子女来了,还要请她一起吃饭。

  有人开玩笑说,干脆去把证扯了。办公室也劝他们不要错过这个缘分。但一提到这个话题,就有些敏感和沉重了,两人都“没这个打算”,他们依旧看重外面的舆论,“一些老年人还是带着过去陈旧的观念,看见别人稍一接近,就会凑在一起嚼舌根,话难听得要命。”

  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曹婆婆和孙大爷都不愿提及。一旦身边有什么声音,他俩就不自然起来,“我们是友谊关系,是同志关系”。然而,对院里其他一些相好的老人,他们却又抱着祝福。曹婆婆觉得身上“传统的东西太重了”,和孙大爷之间“隔了一条线”;但她又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做做工作和宣传,关心一下老年人的晚年感情生活,“消除一些老年人的封建陈旧观念”。

  “隐婚”老人二怕

  增加子女负担,添麻烦

  ●虽然感情好,儿女也支持,但两人并不想结婚扯证。虽然住在一起,但两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经济上保持独立,“将来‘走’了以后,各管各,不给子女添麻烦。”

  杨婆婆80岁,来养老院5年了。陈大爷77岁,来养老院4年。杨婆婆是四川人,陈大爷是黑龙江人。可就是这样天南海北的两个人,却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刚开始,风言风语也多,但杨婆婆不在乎。去年,办公室特意把他们调在一间房。工作人员还建议,两位老人要不要摆几桌,请亲戚朋友都过来热闹一下。但他们谢绝了,“岁数大了,没必要炫耀。”最后,陈大爷买了香烟和10斤糖果,逢人就散。虽然感情好,儿女也支持,但两人并不想结婚扯证,“不现实,没必要”,子女也没提过。陈大爷说,他们俩其实就是在一起走一段路,路上搭个伴儿,一路上多一些乐趣。陈大爷说,他俩都看得比较开,性格比较开朗。虽然住在一起,但两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经济上保持独立,“将来‘走’了以后,各管各,不给子女添麻烦。”大院里,还有几对类似的老年人,也跟他们一样,不想扯证结婚,“有些人是儿女不同意,有些是条件不允许,各有各的难处。”他们认为,大家还是顾虑太多。

  “隐婚”老人三怕

  缺钱的一方直不起腰杆

  ●“我等于是找了个‘老待业青年’。”赵婆婆说,现任老伴鲁大爷说是有单位,其实是临时工,没得退休工资;说是有房子,房子却被子女处理了。他们的“黄昏恋”,被经济现实撑开了裂缝。

  也许是应了大院“隐婚族”的担忧,赵婆婆和老伴鲁大爷的“黄昏恋”,如今已走入死胡同。赵婆婆和鲁大爷是正儿八经的夫妻。前不久,赵婆婆一气之下,从鲁大爷的房间搬出去了。这段日子,她一直在反思这场晚年婚姻是否太草率。

  他们10多年前再婚。那时,两人都60多岁。经人介绍,几个月后两人就敲定了婚事。但他们没料到,从此,他们的婚姻会一直陷在退休金、房子和子女关系的维护中不堪重负。

  赵婆婆说,结婚以后她才真正认识了鲁大爷:说是有单位,其实是临时工,没得退休工资。说是有房子,可是房子最后被子女处理了。鲁大爷就像包袱一样被甩给她,后来还住进了她家。“我等于是找了个‘老待业青年’。”

  这段“黄昏恋”,被经济现实撑开了裂缝。赵婆婆有三女一儿,鲁大爷有一女一儿。两人发觉,跟彼此的子女都有很强的陌生感。被送到养老院后,这种疏离感更强。赵婆婆说,有时鲁大爷的子女来大院看他,连饭都不请她吃一顿。从来没叫过她“妈妈”,一直都是喊“婆婆”。

  前不久,鲁大爷住了院,考虑到他是气管炎,要出院了,她就向他儿子提议,能不能买个氧气瓶,以防万一。哪知这句话引爆了对方,“你咋个晓得他的病要‘犯’呢?还没出院,你就在咒他了。”

  婆婆们找到鲁大爷,希望他能让儿子道歉,“虽然是继母,但还是老人。”鲁大爷却觉得,赵婆婆脾气也不好,没答应。“老头软得很。”老年朋友都认为,鲁大爷没有收入,经济完全掌握在子女手里,“他怎么敢得罪子女?”

  10月27日,天冷。赵婆婆左思右想,找了几个婆婆,一起敲开了老伴的房门。看着老头一个人卧在床上,她心里不好受,赶紧找了些厚衣服出来,一件件给他穿上。

  “我为什么要找见证人一起去?”赵婆婆寻思,万一老头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就说不清楚了。旁边的人听着,都啧啧叹息:“也许,一开始他俩就不该结婚。”(本组稿件中老年人均为化名)

  名词解释

  夕阳隐婚族:指有着强烈情感需求的老年人,他们谈起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恋”,却因种种原因被迫或自愿选择了“隐婚”,他们如同夫妻一样生活,却不进行婚姻登记。———据SOSO百科

  各方说法

  “隐婚”其实是交友方式

  园缘养老公寓办公室林主任几年来一直留意着丧偶、离婚老人的晚年情感生活。据了解,现在养老公寓里就有好几对“隐婚”老人。几年来,她只遇到过一对成功结合。作为工作人员,他们最多只能安抚一下老人,但许多角色是他们无法取代的。老人的黄昏恋,已经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还掺杂着双方家庭的意见。这里面有社会舆论、世俗眼光、子女态度、家庭财产等多种原因,感情不能公开,不被接受,甚至不能提及。

  连日来,在成都市内其他养老院,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老人“隐婚族”真实存在。这个群体符合这样的特征:像情侣或是夫妻一样的生活、相处,却不会“扯证”,走入婚姻殿堂。成都老年知心热线的冯会长表示,她接触过很多对“隐婚族”的老人。老人们上了岁数后,更注重语言和精神上的交流,避免孤独。而“隐婚”的出现,其实就是一种交友方式,可以解决心灵和感情上的空虚。

  新闻链接

  他们曾经夕阳红 如今纷纷闹离婚

  成都商报10月14日报道,据成华区法院统计,近年来该院受理的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已达到总量的10%左右,其中近八成闹离婚的老年人都是再婚,矛盾既有房产分配等财产纠纷,也有精神出轨这样的感情问题。承办法官表示,老年人离婚案中,因多数是再婚夫妻,案件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子女的财产及心理状况,这些家庭成员可能为了利益掩盖甚至捏造部分事实。

  热线互动

  和86613333-1讲“隐婚”老人的事

  在传统观念中,“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就算不“明媒正娶”,起码也要到民政部门进行婚姻登记。老年人为什么会选择不符合传统观念的“隐婚”?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隐婚”老人,或者你本人就是老年“隐婚族”?“隐婚族”生活的现实环境如何?“隐婚”有没有风险……今日起,成都商报开通热线86613333-1,欢迎拨打,来讲述你或你身边老年“隐婚族”的故事。 记者辜波 实习记者 杨艺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