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高收益驱使民宅频频破墙开店 多头执法遭遇监管难

2010年11月06日 16:09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临街一楼民宅都变成了一个个商业门脸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关注“破墙开店”现象(下)

    多头监管结果却是监管难

    政协委员建议不要为破墙开店的商户办理经营许可证

  劝告、罚款、封堵,在治理破墙开店问题中,相关部门采取过不少措施。虽然频出重拳,但这一顽疾始终无法根治。不仅石家庄如此,上海、南京等很多城市都是这样。破墙开店为什么会陷入“开了堵,堵了开”的困局?

  原因

  破墙开店租金是民宅租金两三倍

  破墙开店现象为何屡禁不止?新华区柏林二社区居委会一位负责人认为,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在柏林北区,根据面积的大小,一个“民宅门脸”的月租金在1300元至2500元不等。一套住宅改成两个门脸,房主的月租房收入约为2600元至5000元。但如果以民宅对外出租,月租金只有七八百元。

  “门脸租金贵,房主有利可图,即便知道违规,可因为违规成本低,房主也就不管不顾了。”这位负责人说。

  采访时,小区不少居民告诉记者,有些临街一楼的房主只有一套住房,但宁可到外面租房住,也要把自家破墙开店,就是为了多赚钱。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地段好、价位优的沿街商业门店处于一店难求的现状,即便是“民宅门脸”,也是相当抢手。记者调查的槐中路尖岭小区路段,3家房屋中介都表示,一楼民宅改成的门脸很紧俏,他们没有房源。一位房东说,前两年进行小街巷整治,拆除了一部分沿街占道商业门店,导致临街店铺减少,造成店铺紧张,租金上涨,再加上个体经营者越来越多,于是不少“民宅门脸”便应运而生。

  监管

  多头执法的结果却是监管难

  据了解,破墙开店监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执法主体很多。比如,损坏城市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及破坏城市容貌的,城管、园林部门可予以处罚;改变房屋原有使用性质用于租赁经营的,房管部门可处理;拒不恢复建筑物原有使用性质的,由各区政府组织规划等有关部门予以查处。

  但是,多头执法的结果却是监管难。一位居委会负责人说,居委会没有执法权,只能对房主进行劝告,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一名区城管局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曾经封堵门脸,当时,曾给每个房主补助1000元,也曾强制封堵,但都没什么效果。

  石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对于破墙开店,房管部门只限于责令其恢复原貌、罚款,无权采取强制措施,所以执法力度有限。石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则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应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强制封堵,规划部门只是配合。

  特别提示

  您所居住的小区里是否有破墙开店现象?您的生活是否因破墙开店而受到影响?您对治理破墙开店现象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不管您是小区居民,还是破墙开店的房主或经营者,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1、登录晚报社区网留言,网址: 。2、登录李梓新闻工作室博客留言,网址:q.blog.sina.com.cn/yzwblizi

  建议

  政协委员:多部门联动治理破墙开店

  石市政协委员周南燕一直关注着破墙开店这一社会现象,曾向政协递交提案,建议政府加大监管力度。

  11月3日,她对记者说,从目前情况看,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在治理破墙开店时,多是“想到才做”,对门脸仅进行简单封堵,极易造成反弹。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法对擅自破墙,改变住房结构、性质和违反规划私自破墙开店的个人或单位进行严处,不仅要封堵门脸,还要对违规者进行高额的经济处罚,提高其违规成本。尽管现在打击擅自破墙开店已经有法可依,可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政府出台一个协调联动与监督的配套机制,尽可能细化、明确执法主体。

  周南燕在政协提案中,建议工商部门严禁为私自破墙开店的商户办理经营许可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破墙开店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前不久,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明确业主不得擅将住宅改为经营性用房,否则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不得核发相关证件,确需改变的,应当满足建筑安全、交通、邻里等要求,报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到房屋产权登记机关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专家:加强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建设

  河北省专家献策团专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树声认为,破墙开店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城市发展的配套设施和现实需求不对等有关,“说明商业门脸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他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城市规划、工商等部门重新进行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高规格以社区为中心的商业服务网点,或者对“民宅门脸”进行统一规划,完善相关的审批手续。(苗静 杜慧)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