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5800万留守儿童成空巢乡村守望者 渐被“污名化”(2)

2010年12月02日 10:30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污名化”何以成为倾向

  目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出现负面倾向,如堕落成网瘾少年、有暴力行为、精神脆弱等。

  任运昌跟踪研究了近400篇相关学术论文发现,约1/4的文章对上述问题也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比如,有论者仅凭“据调查”三个字,就断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不务正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守法纪,犯罪倾向较大……甚至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染上毒品”。“这些和心理问题有什么关系?”任运昌反问。

  任云昌认为当前社会有人为扩大留守儿童各种负面特征的现象,导致我国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面临“污名化”倾向。

  “污名化的实质是促使一种排斥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关注,基本不存在对他们进行污名化的主观故意,但一味盯着其问题,久之会客观上造成污名化的效果。”任运昌对本报记者解释。

  在调查中,任运昌认为对留守儿童具有正确认知的实践工作者并不多见。由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自我生存发展处境的相对恶劣、留守儿童教育带来教育工作负担的增加,以及正确学生观的缺乏、奉献精神的弱化等原因,一些老师如果奉献精神薄弱,就会造成对留守儿童的排斥。

  而且,很多非留守儿童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被留守儿童带坏,也易将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扩大化,以警示自己孩子远离留守儿童。还有一些媒体为了片面追求吸引眼球而刻意描绘一些极端的案例,都会造成对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刻画。

  问题在于生存教育环境

  国家目前已经投资了数百亿资金用于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整个西部地区来说,还尚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而在云南、四川一些地方看到的情况,让任运昌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个典型学校的情况是,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70名学生,住校68人,学校没有寝室,在教室后面划出一块地方兼作寝室,教室前半部分是缺胳膊少腿的课桌,后边就是床铺。两个教室不足40平方米,却要每间住34名学生,男女分开。走进教室,气味难闻,孩子们自己起灶做饭,卫生条件比较差,锅很少洗过,锅碗里面是孩子们乱煮的土豆白菜,“谁也无法相信这就是事实,但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顽强地读书。”

  在这样生存环境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污名化的趋势发展下去,那么首先将导致教师、留守儿童家长、代理监护人失去教育信心,也会给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给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师、家长带来心理鸿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要遏制留守儿童污名化趋势,最关键是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有学者在贵州大方县调查发现,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负担过重,应该说大部分农村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但是由于精力所限,对于留守儿童没有和非留守儿童区分开来,该县73%留守儿童反映没有因父母外出受老师照顾,从整体看,农村师生关系比较消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须把农村基层教育师资建设放在首位。

  同时任运昌建议在建设农村寄宿学校时,应更加关注质量。而且建议以政府引导为主,并积极吸纳一些社会组织加入,共同出力将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好。而新闻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在报道和调查时,不要对其抱有偏见,避免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他认为,“儿童最高利益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果断措施,社会各界务必立足于现代教育追求教育公平、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系统优化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努力改善他们的发展前景与人生命运。“留守儿童本身没有问题,大有问题的是其生存发展环境。”(车辉)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