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52岁修锁工“蹭课”学《道德经》 曾被挖苦(图)

2010年12月02日 15:42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谢师傅(第一排左一)听课非常专注
爱哲学的谢师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个学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纯泽老师开设的选修课上,总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50多岁的年龄、穿着学校后勤集团的统一红制服、脸上胡子拉碴,甚至每次听课都要坐在第一排、课上完后还要和老师就某个问题争论一会儿……几次课下来,有眼尖的学生认出来:“这不就是学校后勤集团修锁的那位老伯吗?”

  没错,他就是财大修锁工谢华标,今年已经52岁的他,目前还是一位在读自考生呢!

  木匠满脑子“荒谬问题”

  谢华标本是天门人,初中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无缘高中,回家做起了木匠。

  虽然和学校无缘,但谢师傅一直坚持在家里自学,也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人性、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荒谬问题”。2008年,经人介绍,他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该校后勤集团做了一名修锁工,每天负责给校内师生维修锁具。

  第一次来到大学校园,谢师傅觉得什么都很新鲜,不过最让他高兴地是,大学里有不少学术讲座。工作之余,他可以悄悄溜到讲座会场,听听专家们的观点。

  来校不久,一场哲学讲座吸引了他,听完后他发现:这位老师讲的东西,很多都跟他以前想的那些东西一样。“莫非我思考的东西就是哲学?”回到自己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他认真回忆起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儒家、道家这些他以前从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开始占据了他的头脑。

  “蹭课”选修《道德经》

  慢慢的,谢师傅开始不满足听讲座,他想到老师的课堂上“蹭课”。今年暑假,得知他的想法,该校哲学学院一位负责人鼓励他:“你想听,就到课堂上听啊,老师不会赶你的。”在这位负责人的建议下,谢华标选择了刘纯泽开设的选修课《道德经》。

  第一次上课,谢师傅非常紧张,早早来到教室,占据第一排座位坐着。不过上课后他发现,老师和同学们不但没有排斥他,反而对他很热情。从那时起,谢师傅只要有时间,就会准时赶到课堂,认真地做着笔记,还经常和老师讨论自己的体会心得。

  对于这个大龄学生,刘老师说:“只要他愿意听,我很欢迎。”

  悟道“修锁亦是修心”

  记者昨日联系到谢师傅时,他刚刚帮一位同学修好一把锁。身着大红修理服的他,手腕上还戴着一串佛珠,看得出来,这位师傅很注重自己“文化人”的身份。

  “我以前喜欢研究佛学,现在转向道学了。”谢师傅对自己的知识很是自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道’,这就是做人的原则。我虽然现在每天修锁,但修锁就是修心,找准那个最合适的‘道’,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2009年,已经51岁的谢师傅报考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考本科,因为这个专业里,很多课程都涉及到哲学。去年第一次考试,7门课程,他一次性过了5门。虽然他很清楚,即使拿到了这个毕业证,对于自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我是很自由、自然地学习,因为发自内心的渴望,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会感觉很快乐。通过考试一方面我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归类,而且还可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是我希望自己几十年悟道的经验能得到一种认可。”

  在学校做维修,工作量很大。谢师傅与其他两位师傅一起面对的是全校近7000多间学生宿舍,每天都会有近20份中心下达的维修任务单。对于这些工作,谢师傅毫不含糊,不论干得多晚,不解决完学生的问题他不回家。

  除了给大学生们修锁,他还经常和他们谈心。“谢师傅很热情,有一次给我们修锁时谈起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并给我们讲修锁的人生哲学。”财大信息与安全工程的陈泓说。

  面对挖苦一笑置之

  多年来,谢师傅痴迷于哲学,很多人都支持他,包括家人、朋友。“爸爸经常跟我们讲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我们几兄妹一聊就是一整夜,我们也总是听不厌。”女儿谢文娟这样评价父亲。

  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是“神经病”、“疯子”。对于这些评价,谢师傅总是付诸一笑:莫用己尺量人。

  谢华标说,自从他报考了自学考试后,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问他:“考试过了没有啊?”有些话听起来就是讽刺的,但他毫不在意。“一些人不理解那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标尺衡量别人。人活着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悟,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坚持自己的信念!”

  直到现在,谢师傅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到处听讲座、蹭课。他有自己的理解:“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有自己的爱好。我就把文化当成一盘大餐,别人能吃,我为什么不能吃?”

  对于来讲课的专家、老师,谢华标还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老师讲得很好,上次杨叔子院士到财大讲座,讲得真好,我还准备找他签名。但有些老师讲的就很一般了。”(翁晓波 王国蕾 刘帅 刘本刚)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