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女教师为让11个孩子有学上 坚守大山深处6年(图)

2010年12月10日 10:35 来源:东北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个篮球场般大的操场、5间简陋的瓦房,一个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的篮球架子,1个女老师和11个孩子构成了这个偏僻大山里校园的全部。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44岁的女老师吴艳兰已坚守了2000余个日子,鬓角染上了些许白发。6年中曾经多次想放弃,都因为不舍众乡亲和孩子们,依旧耕耘在三尺讲台。

  昨日的采访是记者18年新闻从业生涯中感受最深的一次,不但路程异常艰险,都是崎岖狭窄的盘山土路和河套路,而且道路两边根本没有护栏,陡坡急弯,下面是山涧,几米一个胳膊肘弯,心都跟着悬着。该学校的特别之处在于只有11名学生和1个代课老师,如此的师资力量、教学规模和学生人数实属罕见。

  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程,记者终于来到了这个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葫芦岛市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羊岩子小学。该小学位于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是附近十里或者更远村落孩子们所能上的唯一小学。

  第一堂课 丈夫替她上

  羊岩子小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庭院,山区常见的毛石墙,在离门不远处还残损坍塌一块,校门旁挂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欢迎你们到来,谢谢您的爱”。

  老师在校门外迎接记者一行人。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教师,朴实的衣着,真诚的笑容,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有这样淳朴的山区女人,才能在这个工资水平连温饱都难达到的平凡岗位上工作。

  校园如普通庭院般大小,一侧是高高的荒山,一排5间简陋的瓦房是学校的全部,其中三间是教室,另外二间是仓房,里面堆放着木柴。校园操场上摇摇欲坠的破旧篮球架只是在锈迹斑斑的铁框上钉了几块极不规整的破木板。教室里,几张简陋的破旧老式课桌围着一个铸铁炉子整齐的排列着,很显然山区的小学生们冬天上课时只能用给炉子填柴禾的方式来取暖。

  44岁的吴艳兰是这里唯一的代课老师,她1988年毕业于葫芦岛市绥中县一高中,后考取代课证任加碑岩乡村小学代课老师,至今已有22年。6年前,吴艳兰被安排到偏僻的大山里羊岩子小学任代课教师。提起第一天来上课,吴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因为山高路远坑深,原本不想来此教学的她,第一堂课是丈夫替她完成的。

  第一天来上课,当看到简陋不堪的校园,吴艳兰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而当时学校里只有2个3年级小男孩更让她心灰意冷。学生稚嫩的“老师好”让吴艳兰在失落中苦笑了笑。可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守在大门外的孩子的家长,尤其得知俩小学生来求学每天爬山越岭至少要走1个小时后,吴艳兰的心软了,从此开始了师生三人的特殊艰苦教学。

  如今她已经亲手送走了两届学生。每一个离开学校的学生都会给她写一封感谢信,所有信件吴艳兰都如获至宝地珍藏着,这也是她能够坚守教育岗位的精神动力和慰藉。

  吴老师家住在距离学校六公里外的王台村,每天翻山越岭过河套要走一个多小时。学校里的班型是根据附近村屯孩子们的年龄现状特别设立的。目前该学校的11个孩子分学前班和三年级两个学年组,她一个人包揽了语文、数学、英语、心理、交通、科学等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而她的代课费却只有四百元。

  冬天由于屋子冷,炉子又小,而且炉内添的都是柴禾和木棍。为了防止孩子们冻着,吴艳兰让孩子们把桌椅摆成正方形,围着炉子上课。孩子们就是在燃烧木材发出的霹雳啪啦的声响中,在烟熏火燎中读书,炉火映红了孩子们的脸庞和眼睛,更点亮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

  “离家这么远不说,而且连自行车都骑不了,我天生胆子还小,山上道路太难走,还阴森森的,经常有蛇出没,连个伴儿都没有,心太凉了。多亏了我丈夫开导我,并且替我把学校和学生都安排好了后,我才有勇气来到了这里。”吴艳兰说。

  “由于此地落后,从当地找一个代课老师根本找不到,从外地往这边调更没人愿意来。为了这些孩子受点儿苦,只能是苦了我一个。要不然这里的孩子就得走一个半小时到山梁外的另一所学校。”吴艳兰说,“每天往返回家都得趟河,冰凉的河水刺得我直流泪。尤其是下大雨和山洪暴发时更害怕,有好几次鞋都被水冲跑了,我都得爬山越岭绕道回家。泥泞和布满荆棘的山路把衣服都划破了,手脚磕碰出血那是常有的事儿。这时候我的心动摇得最厉害,但想起那些在校门口等我上学的孩子们,我真是于心不忍”。

  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才刚满11岁。一张张稚嫩童真的小脸儿纯真可爱。他们根本不懂得代课老师的含义,在他们眼里,这位可亲可敬的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亲切。

  下课了,吴艳兰和孩子们都要走到外面操场,一起跑步、跳绳,玩老鹰捉小鸡等等,不能光顾学习,劳逸结合,身体健康更重要。“每当和孩子们在一起运动的时刻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感到浑身上下很轻松。”吴艳兰说。

  坚守6年 多次想放弃都没舍得

  一年四季,吴艳兰每天都是凌晨5时起床,做饭菜、喂完猪后,早晨7时带着饭盒就往学校走。一般一天都是6节课,上下午各三节课,但讲课内容很灵活。“上下学更多时候都是根据天气灵活掌握。现在我教的是2个班级,分别是学前班和3年级,一般互不影响的数学和英语课都是一起上,先挑学习悟性好的多讲点儿,再让好学生继续点拨儿没听太明白的,这样就给我腾出时间来教另一个班级。由于讲课时间长,一天下来至少讲4个小时,所以嗓子有时候很疼,一般情况下药物是不离身的。”吴艳兰说。

  除非身体病得起不来了,吴艳兰才会让丈夫替她去给孩子们上课,“只要能走动,即使我刚刚打完点滴,我也要去给上课。病得太厉害课程就少上一节,批改作业也少批几本,但是绝不能耽误了孩子”。由于常年超负荷运转教学,如今的吴艳兰不但心脏有毛病,还有神经衰弱和高血压等疾病。尽管是药不离身,但她6年来只耽误了半天。

  每到教师节,山里孩子们都将一种简单和淳朴的小礼物送给吴老师,几个气球、发夹、皮套。更有几个心灵手巧的学生,自制贺卡和相册,上面写满祝福语。每每读到孩子们那些发自肺腑的感激话语,吴艳兰的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激动。

  吴艳兰生病了,几个学生家长走了10多里山路,带着家里的鸡蛋和苹果送给她,要吴老师保重身体,因为孩子们离不开她,家长们更需要她。每当下雨雪等不好天气,学生家长们更是争相邀请吴艳兰去他们家,而这些感动也是她坚守6年三尺讲台的动力和支柱。

  每当心情不好时,吴艳兰就把郁闷写在日记里,“改变不了现实,我只能适应”。 有一次,她对孩子们说不干了,让孩子们回家和父母说一下,当得知这个消息时,10余个学生家长找到吴艳兰苦苦央求,孩子们更是搂着吴艳兰的头,依偎在她的怀里,哭得和泪人一样。更有的学生拉着老师的手,亲了又亲,说“我们不让你走”。吴艳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一把抱住孩子们也跟着哭了起来,结果还是舍不得孩子继续教书。

  编外老师丈夫是坚强后盾

  采访中,一个来回忙活的人引起了记者注意,原来他是吴老师的爱人靳长德,是这所学校的编外老师。学校电路有问题,电话线出故障,搭炉子,维修厕所等除了教学外的一切杂活儿他都包了。总之只要是和学校和孩子们有关的他都管,他就是用这些行动默默地支持着妻子。

  靳长德原来也是个代课老师,后来由于孩子读高中上大学,只好打工来养家。他们的孩子现在沈阳某大学读一年级,每月的最低生活费就得七八百元,一边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力,一边是父老乡亲的重托,记者面前的吴老师多次流泪。

  靳长德说曾经多次想过夫妻共同到外面打工挣钱,有一个假期,他们搬到了绥中海边附近,“到那儿还没有十天学校就开学了,那里没有老师,孩子们面临失学,后来学校领导连央求再苦劝让我们回来,我们两口子又把家搬了回来”。

  吴艳兰既是老师又是母亲,肩负着启蒙教育和孩子们成长的双重责任,残酷的现实让她几度想放弃,但是为了父老乡亲的重托,她还在孤独坚守着讲台。

  谈到如何看妻子?靳长德的话语很坚定:“很平凡,很多的情况都是现实所造成的” 。

  “都是逼出来的,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改变,也没办法改变。也就是说教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责任就落到我们夫妻俩的身上了。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我丈夫去做,比如说学校厕所坏了,他去给买修理,没有桌椅了他上别处去要。缺啥少什么的,有什么事情都得他去跑。我就负责教学生、看好学生、教好孩子就可以了” 吴艳兰说。

  “说句实在话,我几乎是天天都在想着放弃这个工作,除了挣的少,每天走的还太辛苦,我天天都在盼着有老师来替换我。但是目前来看确实没人愿意来,尤其看到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和淳朴的乡亲们,我的心里又矛盾了,就是这种矛盾心理伴随了我6年。” 吴艳兰老师说。

  记者询问孩子们老师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好!像妈妈!;记者又问老师怎么好?孩子们再次说:“老师走很远的路给我们上课。”

  采访中,纯朴的孩子们因为年龄小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走很远的路来给他们上课。路途的遥远,环境的闭塞促使这里的孩子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让孩子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虽然只有11个学生,可每次考试都是统一规范的。考出好成绩报答老师是孩子们唯一能做的。

  采访结束了,吴艳兰老师带领学生们和记者使劲儿挥手告别,并送出了很远很远,“真的很感谢你,能够来到这个偏僻地方来采访,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开心了。有了你们和社会的理解,我想我可能还会继续坚守下去,直到我走不动了”。(通讯员 胡仁文并摄)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