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老童谣激起集体怀旧 少有人传唱会否慢慢消失?

2010年12月12日 10:1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昨日关于《儿时那些老童谣,您还记得多少?》的报道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特别是激起了老一代读者的集体怀旧。许多年过花甲的老人打进本报热线,兴奋地背着小时候的童谣,像回到了过去。还有一些“80后”的年轻母亲打来电话,说都不知道该教孩子什么童谣。

  “我们那时的儿歌都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现在的儿歌是文人在书斋创作的。”昨日,一位老人说,每个时代的童谣都是和当时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脱离生活的童谣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喜欢。

  父母的苦恼 该教孩子什么童谣

  家住成都的徐静是一名“80后”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1岁多了,“我给孩子念的那些童谣、教的那些儿歌,都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现在感觉都没什么新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该教孩子什么?”

  不只徐女士有这样的困惑,家住乐山的唐女士也说:“幼儿园现在教的都是什么《喜洋洋和灰太狼》,太洋气了嘛!”唐女士说,现在只有孩子的奶奶和外婆教孩子点童谣和儿歌,自己其实也都记不得小时候学过的那些童谣了。

  “我娃娃都15岁了,从3岁开始就报班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业也重,哪儿来时间背童谣哦!”“60后”的杨先生说,“我母亲已经80多岁了,现在还清晰记得当年教我的那些童谣,遗憾的是我没能继续教给我的娃娃。”

  老人的担忧 童谣正在慢慢消失

  今年73岁,家住都江堰的郭大爷,一大清早就打进热线电话。在电话那头,郭大爷兴奋地连背了3条小时候的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张家女儿会打蛋,打在锅头团团转”……每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郭大爷怕这些童谣以后都失传了,让记者仔细一个字一个字地记下来。

  童华池大爷在博客写了一篇《川西坝儿歌杂忆》的博文,搜集整理了十多篇小时候记忆当中的儿歌,并配以相关的说明,道出了儿歌背后

  的文化和故事。童大爷说:“乡土的东西才是世界的,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童大爷表示出对童谣失传的担忧,他的孙儿孙女受自己的影响还能背几首童谣,但也不怎么感兴趣。

  微博网友发言:

  梦想在何处安放:我觉得要讨论童谣不能只局限于成都,可以放眼全川。我是“70后”的,出生在农村,小时候长辈们也教过很多童谣,如“丁丁猫,红爪爪,打发幺姑接二嫂;二嫂哭,哭娘屋,娘屋远,打把伞,娘屋近,拄根棍”,“妖精妖怪,偷别个的酸菜,碰得碗响,跑得飞快”等等,现在回想起,都觉得好耍得很!

  hi张妍儿:忘得差不多了,都。(记者欧阳俊杰 卢丽嘉)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