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河北七旬上访“钉子户” 如今转型干起“调解员”

2010年12月17日 2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石家庄12月17日电 (黄芳 吴艳霞)这个老太太不简单。

  七年前,她是个“上访钉子户”。为了给遭遇医疗事故的小女儿讨说法,年过花甲的她从邯郸、石家庄一路到北京;为了闹清家里的析产纠纷,她从村里找到镇里,从镇里找到县里,一头闯进县法院院长办公室“要公道”;她被央视3•15晚会称为“中国医疗维权第一人”;如今,她成了法院的“义务调解员”,家庭矛盾,邻里不和,生意纠纷……她“照单全管”。不到一年时间,她成功调解了一百多起民间纠纷,成了比当地法院院长知名度还高的人。

  从“上访户”到“调解员”,身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那股“较真”的劲头。她就是古道热肠,侠肝义胆的鲍清芳。

  老上访户

  2003年,鲍清芳19岁的小女儿在邯郸某医院因事故失去生命。为了“讨回公道”,她走遍邯郸、石家庄、北京的相关各个部门。用当地某些人的话说,她“实在太能闹”了,各种上访者使用的激烈方式她都试过:每天清晨堵在政府机关门口“大喊大叫”,闯进一些干部家里躺地不走,跑到省里、北京的报社、电视台寻求“声援”……鲍清芳说:“我要喊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事儿,他们就不敢暗箱操作了。”

  她整整用了三年时间,讨回了“迟来的公道”:当事的主治医生被判刑,她也获得了赔偿。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鲍清芳把讨回的赔偿金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她要的只是个“理”。

  2009年,70岁的“上访户”鲍清芳又一次“闯”进了法院院长办公室。因为与继子张某之间的房产纠纷,她从村里找到镇里,从镇里找到县里,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奈之下,她一纸诉状起诉到南和县法院。“认死理”的鲍清芳打定主意:如果法院也不能解决问题,就一直上访,就算“告到中央也到把说法讨回来!”

  从邯郸换了长途车换公交车,连续奔波四个多小时到南和法院打官司。但这么来回跑了五六趟,事情还未到解决。情急之下,鲍清芳一头闯进挂“院长”牌子的办公室,直指办公桌后面那个人说:“院长同志,俺是个外地人,一不请客,二不送礼,今儿个来跟你要个公道。”

  没想到是,院长没有喝令她出去,却很亲切地回答她,自己叫姚振忠,有什么事尽管说。

  自此,姚振忠开始亲自介入她的案子,几次跑到她邯郸的家做调解,每次还都带了小米、花生,像走亲戚一样。有一次,姚振忠诚恳地说:“大娘,我母亲去世早,我把您当妈看。”

  正准备再来一次艰苦卓绝告状之旅的鲍清芳,着实感动了。这位被老伴称作“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老人,不但爽快地同意了法院提出的调解方案。而且,应邀走上南和法院的讲台,在大会上讲当事人对法官们的期待:“过去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咱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法院,你们对当事人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啊!”

  “对当事人像春天一样温暖”,这句话从此成为南和法院的院训,被镌刻在法院大墙上。

  义务调解员

  官司也解决了,“说法”也讨回来了,有不菲的退休金、家庭和睦的鲍清芳正应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可“爱折腾”的她又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在当年告状期间,她就曾经想过,什么时候能够换换位,我要当了法官,一定给老百姓办好事。于是,她向南和法院提出申请:“我想在这做一个义务调解员行不?”

  “鲍调解员”走马上任,还有了一间诉前调解室。她非常敬业,周末回家,每个周一都准时从邯郸风尘仆仆赶回法院,有一次,没赶上周日下午的火车,鲍清芳在家里坐立不安,闹着让女儿找车送,硬是在夜里23时赶回来上班。

  她的调解理念是:“咱把理儿都摆到桌面上来说。”讲理、亲和、公平的调解员“鲍大娘”,声誉在南和迅速攀升。

  “鲍大娘”调解的方式跟法官不同,却非常顶事儿,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尤其受到她的关照。

  县城一个78岁的老太太哭哭啼啼来到调解室,她丈夫新亡,就被前妻家的孩子们赶出家门,财产也被侵占,那些子女非官即商很有权势。鲍清芳闻言拉上老太太直奔那些人的工作单位,闯进他们办公室,拉开架势就现场办公。

  白佛村一名张姓老汉,50多岁才结婚,却遭到同院居住兄弟的排挤,被截了水管、断了道路,只能接雨水雪水过活。鲍清芳亲自赶到老汉家,叫来村干部和老汉兄弟当场调解,“水管该村里给接,钱短了我鲍清芳出。”老汉三年的生活难题得到解决。

  史召村三人合伙倒卖粉条起了纠纷,情绪激烈地来到鲍清芳这里,她凭着多年的会计经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找出矛盾的症结所在,一天功夫,三个人心悦诚服,达成调解。

  纠纷得到解决的人们都会在鲍大娘手写的调解协议上签字按手印。出自她手的调解书都写得特别温馨而家常:“三个人同意,亲兄弟明算账,把道理说清,帐算出来,沾光被伤说到明处,某某多少钱,某某多少钱……三个握手和好。” “李某向齐某赔礼道歉,以后尽量不喝酒或少喝酒,如喝酒必须经妻子批准同意,保证不喝醉,从今不再打骂妻子,多干家务事。”

  10个月间,鲍清芳手上已经有30多份这样的调解书,100多个当事人就在这样家长里短的讲理中前嫌尽弃、握手言和。

  她总说“让神圣的天平永不倾斜”,她用行动为百姓维护“公平与正义”。百姓也爱她敬她——

  一个50多岁的残疾人抱住鲍清芳流泪:“你比俺亲娘还亲!”;有个受婚变刺激的精神病人,总爱满街骂人,却把她当做最信任的亲人;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经她调解摆脱困境,尊她为“姐”,每到县城必来看望……

  邯郸的邻居们看她辛苦跑来跑去,不解地问,“一个月给你几千啊?”

  她笑着打哈哈,“三千!”脚也不停。

  其实大家哪里知道,鲍大娘干人民调解员连往返路费都坚持自己掏。她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俺退休金够用啦,多给老百姓办点好事,活得才有意义。”(完)

参与互动(0)
【编辑:谢宏钰】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