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桥多次焚毁与重建背后:一个造桥家族的百年传承

分享到:

万安桥多次焚毁与重建背后:一个造桥家族的百年传承

2022年08月10日 13:57 来源:澎湃新闻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王选辉 实习生 陈恩泽

  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无人员伤亡。

  得知万安桥着火,黄闽辉当晚第一时间从屏南县城赶回长桥镇,看到熊熊燃烧的大火,他非常难受却无能为力。回到家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黄春财。80多岁的老人一夜未眠,“太心痛了,祖祖辈辈辛苦修的万安桥,就这么没了”。

  黄闽辉出生于木拱廊桥建造世家,从他的太爷爷一辈起,家里就从事廊桥建造工作,父亲黄春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1932年,黄闽辉的爷爷参与重建万安桥。1954年,父亲黄春财参与重建万安桥被大水冲毁的西北两拱。2016年,因时间久远,万安桥局部变形,部分木材遭到腐蚀,黄闽辉和父亲、哥哥,一起参与了万安桥的修缮工作,更换了腐蚀部位的木材。

  “万安桥对于长桥其他人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回忆,对于我们而言还多了一层东西,爷爷建的、父亲修的,这么多年了,感情太深了。”黄闽辉说。

  实际上,这并非是拥有900多年历史的万安桥第一次遭遇大火焚烧。

  对于万安桥,据《屏南县志》记载:“(万安桥)宋时建,垒石为墩五,构亭于上,戊子(经考证,疑为1708年)被盗焚毁,仅存一板。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万安桥又遭盗焚,“架木代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20世纪初又遭火烧,1932年再次重建。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重修。

  黄春财的爷爷黄金书,是万安桥1932年的修建者。公开资料显示,黄金书师从当时知名的木拱廊桥师傅卓茂隆,卓师傅生病后,他悉心照顾,最终学得卓师傅的全部技艺。由于卓师傅生病后,无法再去造桥,所以他用筷子一点一点搭成了一座简易廊桥模型。就这样,以搭模型的方式,卓师傅把技艺传给了黄金书。

  木拱廊桥,木构建拱,桥上盖顶为廊,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类结构形式。我国现存木拱廊桥大多集中在福建东北、浙江西南边界一带。

  距今900多年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最早的文献资料。据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1932年万安桥重建时,黄金书带着两个儿子黄生富和黄象颜一起建桥。桥上因此留下了这样的一排字:“长桥村黄生富、黄象颜;石匠为本县曲尺尾村邱允请、前溪村林庆祥。”

  黄象颜儿子黄春财从小就跟着伯伯和父亲学习造木拱桥技艺,他表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凝聚着民间艺人一代代的智慧。

  因年纪的关系,年过八旬的黄春财已把大部分工作交给了他的两个儿子黄闽屏、黄闽辉负责。黄闽辉向澎湃新闻介绍,如今木拱桥已被现代桥梁取代,他们更多从事的是修复古桥的工作。

  木拱廊桥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钉、无铆,全部靠榫卯相接。因为榫卯技艺,这样的桥往往无惧山洪,可屹立百年不倒。2008年6月7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传承造桥技艺,黄春财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廊桥营造队伍,赴北京录制《中国手艺》纪录片、参加央视节目,去台湾参加“非遗”展。这个造桥世家还成立了黄氏家族木拱桥技艺传习所,培养了10余名手艺人。

  如今,黄闽屏、黄闽辉都能独立造桥,已分别被评为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孙子黄颖的加入,让黄春财倍感欣慰。他说,好的东西还是要传承下去,希望将技艺学习完整后,报考建造师资格证。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黄闽辉表示,按照传承下来的技术,万安桥的修缮重建技术上没有问题,“如果有需要我们,我们肯定会全力以赴。”他介绍,如果整个团队一起参与进来的话,可能8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重建。如果此次再由黄家人进行重建,这座桥跟黄家人的缘分将继续下去。

【编辑:于晓】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