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春节"改名"元旦",要不得的文化折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山西晚报:"春节"改名"元旦",要不得的文化折腾
2009年01月22日 14:58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日上午,湖南年轻学者黄守愚在网上发帖称,“春节”应改为“元旦”,认为 “元旦”作为夏历正月初一的代称,从汉武帝时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后,可谓历史悠久,被袁世凯改名为 “春节”,丧失了其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等,同时他还建议将现行公历的“元旦节”改名为“洋旦节”。(1月21日红网)

  现实是,“元旦”不仅在中国更在华人世界成为阳历新年的通称,而“春节”则是正月初一的文化符号,也蕴含了年的所有民俗内涵。不仅如此,在过农历年的东亚文化圈,如越南、韩国等,也通用“春节”这个名字。在此情势下,将“春节”更名为“元旦”不啻画蛇添足的穷折腾,哪怕穿着恢复传统的文化马甲。

  事实上,从甲骨文和金文“年”字“上禾下人”的情形看,春节的雏形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过年成为农业社会庆祝丰收的一种仪式,约定俗成而固化为富有文化意义的节日。先秦时期,春节称作“上日”、“元日”、“改岁”、“献岁”,即使是在汉武帝后,“元旦”也不是春节的惟一名称,而有 “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多种称呼。有清一代,春节大抵有“元旦”、“元日”两种称呼。所以,从历史文化的传承看,“元旦”也只是春节的一种代称,而非惟一。给春节改名“元旦”显然不合常理。即使“元旦”在古代是代表春节的惟一名称,也没必要改回去。毕竟,“元旦”作为春节的名称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被尘封于历史典籍中,缺乏现实生活方式的实践和认可。用过时的“元旦”置换现实的“春节”,就像孔乙己显摆“回”字有几种写法一样的颟顸和迂腐。

  必须指出,“春节”一词,早在唐宋时期已经蕴含年的意味,如 “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见宋尤袤 《全唐诗话·王起》)”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有“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见《狱中》诗)”而且,首次将“元旦”更名为“春节”的并非袁世凯,而是初肇民国的湖北军政府。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这意味着春节的法制化。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学者对于春节文化史并没有精深的研究,而只是从零零碎碎的典籍中搜索出适合自己论据的片段,就武断地发出更名春节的宣言。这种观点从文化学和民俗学上讲是显得浮躁,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言则是哗众取宠,从现实的社会生活论则是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混乱。如果“春节”真的改名“元旦”,而“元旦”变成“洋旦”,公历、农历两个新年就生生地都被恶搞了。

  所谓学者,在于精研学术,而不在于夸夸其谈。若以形式主义的引经据典,误导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则有悖学理,也必为公众所看轻。

  “春节”改名“元旦”的文化折腾,实在要不得。

  张敬伟

【编辑:朱鹏英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