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桃源”散记:藏民种西瓜 致富有新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藏地桃源”散记:藏民种西瓜 致富有新招
2009年02月08日 0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德钦二月七日电 题:“藏地桃源”散记

  中新社记者 杨洋 刘冉阳

  奔子栏,藏语音译,意为美丽的沙坝,是云南迪庆州德钦县东南的一个小镇,位于滇川交界金沙江西岸、白茫雪山东麓,距香格里拉县城八十一公里,因自然条件良好,被誉为“藏地桃源”。奔子栏为藏族聚居区,小小的镇子周围居住九千左右的居民,怀着对这些“桃源中人”生活的种种好奇,记者走进了这片神秘之地。

  猎人 护林员 村主任

  白马多吉是保护区的护林员,今年六十六岁的他由于一直很好地保护着奔子栏村居民的水源地,两年前被村民们推举为村委会主任,他也因此成为迪庆州年纪最大的村干部。不过白马多吉最自豪的不仅于此,几年前,联合国有关组织鉴于他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几十年出色的护林工作,对他进行了表彰,还让他到首都北京进行经验交流。

  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真正的康巴汉子在护林之前的职业却是猎人,从一九五九年开始,二十多年间白马多吉一直以打猎为生。直到一九八三年,这里成立了自然保护区,白马多吉和附近居民在接受了各种宣传教育后知道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从此周围的居民不再进山伐木,从此白马多吉和其他猎人不再狩猎。

  当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是不会让自己的子民失去生活支柱的,藏民们发现山里的松茸等各类菌子和虫草等各种药材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市场中同样可以卖上好价格,藏民们既保护了生态资源,也极大的改善了物质生活。

  如今,生态保护观念深入藏民心中,他们也相信保护自然给自己带来了福气。当地许多藏民都说,不管外面流行任何疾病,非典、禽流感、甚至艾滋病,奔子栏都从没有出现过。

  藏民种西瓜 致富有新招

  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的奔子栏藏民,与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以畜牧业为主不太一样,这里以农业、种植业为主。

  六金此里是奔子栏以前的老生产队长,今年已经七十三岁。健谈的老人从过年说起了奔子栏几十年来的变化。六金此里记忆中的童年很悲惨,自己直到十一岁还没上过一天学,没吃过大米,过年就是去土司家或者富人家借上点油和一块肉,然后用几个月的做工偿还。衣服则是自己种棉、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做衣。而现在奔子栏人人都有地种,小小的镇上有着四十五家店铺,物质生活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种植业也从原来种粮食向种植葡萄、西瓜等经济价值高的水果转变。

  巴松老人曾是迪庆州的官员,一家人以前就靠老人的退休工资为生,近年来由于种植葡萄,家里的收入已经翻了近十番,老人家也盖起了三层楼的新房。更让老人满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奔子栏村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改革,每人每年只需要交纳十元钱,生病时就可以报销百分之五十的费用,巴松老人对此赞不绝口。而老人的五个孙子上学以来,家里就没有担心过孩子上学费用,学费免了、住宿费免了、吃饭学校管了、书本费学校也免了,如今,最大的两个孙子已经上高中了,家里除了给孩子一点零用钱以外,不用承担任何费用。

  据当地官员介绍,自从迪庆州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藏民们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滇藏通道 工艺中心

  奔子栏位于香格里拉至德钦公路的咽喉,也是古渡口,为云南、四川等地进藏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就有经商传统,酥油、藏族服饰、藏式折叠桌、藏式木碗和糌粑等都是当地特产。恰增卡民族服饰店是这里小有名气的一家店铺,每年店里的藏族服饰都要销往印度、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

  记者来到老板卓玛拉姆家里,她的老母亲正在观看四十八寸的液晶电视,卓玛拉姆则在加工服饰。制作藏族服饰是一门高超的手艺,也是一门艺术。卓玛拉姆的父亲擅长这门手艺,但五个女儿中,只有卓玛拉姆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她的四个妹妹都没有学会。卓玛拉姆一天可以做一件服饰,做出的服饰售价一般在一千四百元到二千八百元人民币不等,早已富甲一方的她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个接班人,“这也是我们藏族的一种文化,我不想过几年我老了后这门手艺失传。”

  当地另一项有名的藏族手工艺品就是木碗和木盒,这种制作精美的木碗木盒不但可以拿来做盛放食物的器皿,更可以拿来作为漂亮的装饰品。据了解,当地经营这些商品的商家年收入都在四五十万元左右,商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

  奔子栏当地官员对记者说,今年奔子栏将修建一座公路桥梁通往对岸,届时,这里的经济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藏民生活还将更加富裕。正如白马多吉所说,金子般的江水(金沙江)、银子般的江水(澜沧江)、铜一样的江水(怒江)形成了奔子栏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这片土地上的藏民将幸福生活。(完)

【编辑:闻育旻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