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缺个“赵本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上海话缺个“赵本山”
2009年02月16日 09:31 来源:检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话现在没有优越感。比如央视春节晚会与元宵晚会,方言表演并不算少,可是竟然没有听到一句上海话。这就多少可以证明这一点。不但没有优越感,而且受人歧视。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有文章说,“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让许多上海人很生气,一时竟沸沸扬扬。

  平心而论,认为“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不能令人信服。我不会说上海话,但是,常识告诉我,洋洋大观的上海文化,主要是由上海人创造的,这就包括过去说上海话的老上海人,以及今天说普通话的新上海人。创造出上海文化的老上海人,过去习惯于说上海话,谁能说他们“没有文化”?就是今天说普通话的新上海人,也还包括相当一部分说上海话的老上海人的后裔。他们既能以普通话交流,也能说一口上海话。谁又能说他们“没有文化”?上海话是一种方言。方言虽然不适宜交流,却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而不应当被人嘲弄。何况,提倡普通话,并不是要去灭绝方言。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中包藏的历史文化讯息非常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认为“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恰恰说明本身文化修养有待提高。

  认为“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其实是一种歧视,一种从语言歧视进入到人格歧视的文化歧视。这种歧视,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过去的上海,比较歧视外地人。一听到外地人的口音,有些上海人立即表现出一种鄙夷,那种浅薄无知的高傲立即抬头。那是上海话很具有优越感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海敞开了她的怀抱,欢迎外地人到上海来参与建设,在上海说普通话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外地人可以歧视上海人。如果现在说普通话的新上海人,瞧不起说上海话的老上海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甚至嘲笑讽刺上海话,这种歧视不过是过去部分老上海人歧视外地人的一种重复,对建设和谐社会不会有一点好处。捅人家的旧疮疤,除了显示自己气量特别狭窄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作用?

  忽然就想到说东北方言的赵本山。二十年前,赵本山到央视春节晚会打天下,说的就是一口人们不太熟悉的东北话。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说东北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相反,经过他的表演,许多观众都接受了他那一口东北话。不但没人认为他“没文化”,而且他还成了去年文化部命名的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春节晚会,他带来他的徒弟小沈阳,说的还是一些南方人不易听懂的东北话,但是仍然没人认为他们“说东北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对方言还是尊重的。其实,只要心理正常,心态正常,很难得出说某地方言“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之类的结论。2009年2月9日《人民日报》有文章分析小沈阳走红带出一个群体,说二人转已有近300年历史,语言取于东北农民的生活用语,难免带有一些“俗”的东西;赵本山提倡“绿色二人转”,净化“粉磕”(脏口)。尊重方言,坚持用方言表演,同时在表演中努力净化,这就是赵本山的贡献,一种值得尊敬的弘扬地域文化的贡献。

  这样看来,上海话其实并不缺文化,缺的只是一个“赵本山”罢了。(金陵客)

【编辑:朱鹏英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