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梯田申遗10年未果 是否收费成难题(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云南哈尼梯田申遗10年未果 是否收费成难题(图)(2)
2009年03月24日 11:21 来源:云南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笑言:有袋金子也背不上来

  身处大山深处的哈尼人,每来回梯田一次,就需要两个多小时,当游客把梯田当做一幅美景欣赏的时候,他们有着自己对梯田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从山脚到山顶断断续续,蜿蜒迂回于千壑万岭之中,有的地方级数高达3000多级被文人骚客们称为“神仙在的地方”。

  身处大山深处的哈尼人家,每天要侍弄好梯田,让梯田生产出食物,得来来回回地攀爬这登天的梯子,从家中到梯田回来有的就要两个多小时,更不要说将梯田中产出的粮食一袋一袋地背到家中了。

  可不少游客在对梯田发出赞叹的同时,还会指责当地的哈尼人家:那里的景色应该咋样,那里的梯田不应该让它受到破坏等等。记者得知,一位外来的摄影者这样说时,当地的哈尼人对着这位连相机包都要雇人背的摄影家说:“我在最下面的梯田中放一袋50公斤、白花花的大米,只要你自己能把它拿上来,我就免费送给你。”听到这,这位摄影家一句话都说不出了,因为他知道,别说背米,就算什么都不拿,他也很难从最下级梯田爬上来。

  攀枝花乡的一位干部笑言:“过去我也经常爬,可现在就是放一袋金子在下面,我都没有本事把它背上来。只有勇敢勤劳的哈尼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愿望:年轻人想飞出大山

  每当太阳落山劳累而归,李学东拖着疲惫之躯爬梯田的时候,心早已飞出大山,他不断对儿时同伴说:好好读书就能飞出大山。斗转星移中,哈尼梯田的守护者们不再视梯田为生存根基。

  李学东家在元阳县马街乡丫多村,这是一个近300户人家的哈尼族村寨。小时候,每天在梯田埂上跑来跑去,李学东不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同,但当他到乡上的中学读书后,他就发现自己所在的家乡跟外面的差距实在太远,于是发誓,即使考不上学校,初中毕业后也要到外面打工。

  1995年他考入了建水民族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到邻乡中学当了3年的老师,又到县电视台当了4年的记者,然后回到家乡当副乡长。从大山中的孩子变成了当地的父母官,让李学东在人们的心中名声大震,因为村中外出工作的17人中只有他是领导,于是,家长们都拿他当榜样:学习好就能参加工作,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再也不用在梯田上爬上爬下了。

  去年,李学东又被调到县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他的名声在周围的多个村寨中就更响了。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当干部、拿工资,但村里的小伙子觉得能出去打工也是好事,因为打工可以增长见识,还能有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外面打工所付出的体力远比在家中来回爬梯田要少得多。

  记者印象

  背出来的世界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们搬运货物、收获庄稼时,扁担往往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比起其他的人工搬运工具,用扁担挑东西可以省力又能多担一些,而且挑着东西可以走得更快。但是,深处大山的哈尼人却几乎不用扁担。

  当地人告诉记者,两级梯田的高差,少则30多厘米,高则一米多,用扁担挑东西,爬梯田时两端的挑头很难爬得上梯田,下梯田时也很不稳定,如果所挑的东西掉了,一下子就会滚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当地人形成了用背篓背东西的习惯,这样稳稳当当。爬梯田时,实在爬不动了,还可以双手抓着田埂边的草根、树根借力。久而久之,当地人几乎不再用扁担。

  记者发现,就是到外地打工时,从哈尼梯田里出来的人们还是用背篓,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用一个简单的背篓,他们背矿、背挖地基的土,背建筑工地上的砖、水泥,背收获的粮食,甚至让自己的孩子在背篓里长大。最终,他们的脊背背出了哈尼人的世界。(记者 任锐刚 摄影报道)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