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成贬义词 专家称应反思教育模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妈妈”成贬义词 专家称应反思教育模式
2009年05月31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母爱呵护下的儿童 记者 杨 磊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提示 日前, 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Chinese Mom)爱攀比、管太多,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一时间,有关“中国妈妈”的话题引来了各方人士的争论。

  事件回放

  “中国妈妈”遭质疑

  2009年4月17日,一个定居美国数十年的“中国爸爸”乔磊在他的博客上上传了《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一文。不曾想,随即该文就被国内众多网站进行转载。之后,传统媒体跟进,连接刊文探讨中国母亲应扮演怎样角色,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妈妈”形象的争论。

  “中国妈妈”遭贬原因:爱攀比。管太多帖子中提到,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尽管文章中说的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但有文章称,相当一部分中国的“中国妈妈”,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不服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共鸣者亦有之。“中国妈妈”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些妈妈们的教育模式到底如何?

  现实缩影

  母子相处群像

  ●严厉要求型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据上海市一项《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妈妈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在与母亲的冲突上,因学业问题和母亲爆发激烈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访者指出,最厌烦“攀比妈妈”,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包办溺爱型

  像许多“80后”独生子女一样,李放的经历具有一种普遍式的典型性——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从考大学、找工作到谈恋爱结婚,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父母都会为他树立一个标杆。而母亲平时对他溺爱有加,上学那会儿,总是守着他午睡,不让其他人发出一点声音。他说自己很烦,母亲把太多所谓“好”的标准塞给了他,以至于有一天,他发现,他甚至已经用这种标准来考量父母。

  他抱怨道:“我妈从小就喜欢拿别人跟我比。我一个表哥考上清华了,她就一直唠叨着说你要向人家学习。2005年时,一个上的大学比我差的堂弟拿了优秀毕业生证,我没拿到,我妈就特生气,打电话说了我半天。连我表哥娶媳妇,我妈都要说那媳妇娶得不错,研究生毕业,长得也好。你以后找对象也要找那样的。”

  ●鼓励民主型

  网友云卷云舒在她的博客里写道:“今天是大妮的生日,孩子22岁了,二妮也20岁了。恍惚之间,如在眼前,两个孩子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我却是只长年纪,心眼不但不长,反而还丢了不少。但也恰恰是这种感觉,使得我和两个孩子之间越来越近,谈话越来越投机。我们是母女,也是朋友。”她平时就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女儿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一天晚上,二女儿打电话回来和她聊自己青春期遇到的一些问题,她一直陪她聊到11点多。她感到非常高兴,不是帮女儿解决了问题,而是欣慰女儿的信任。她写道:“虽然自己的路,最终要自己来走,任何人也无法代替,即便是亲人。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却是家长应尽的义务。”

  ●自由“放羊”型

  刘琳(化名)的母亲大概算得上一个“另类”了。 “我妈基本不管我。”QQ上,刘琳打过来一个笑脸符号。读高中时,由于她所在的中学实行“不补课”、“不拖堂”的素质教育,她一直玩得很疯,而母亲对此也不多加干涉。连模拟考试没进全班前20名,母亲都只是淡淡说了句:“要不行,就去读大专吧。”

  在刘琳的记忆中,母亲的教育观是“只要大方向上没有偏差,就不会多加管束”。她觉得,这种“放羊式”教育还挺成功的。至少,母亲能以母亲的方式让她意识到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比如选择工作而放弃读研,比如放弃家乡的稳定工作而选择在北京打拼。

  每天,母女俩都要在QQ上聊聊天。聊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某道菜的做法,或是网上最新流行的电视剧。她说:“我想,有时候即使是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母亲,为了能贴近儿女,也会试图去扮演儿女的角色。换句话,我有时想,我妈可能不是真心喜欢上网看片和玩飞信,她是因为我喜欢,所以才去喜欢。”

【编辑:朱鹏英
    ----- 社会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